每年一屆的選俶,也叫選淑,在前明時期是非常隆重的。
秦漢之前,宮女妃嬪基本上戰俘,而到了漢朝之後,則是良家女。
明朝因為太祖朱元章之故,要求皇帝和親王的妃嬪,一律選用良家女。
對於皇帝來說,每一次的選拔,基本上就等於是全國海選,質量和數量都是一等一的存在。
不像清朝,基本上是在八旗之中選出,質量堪憂,其身體也是誠實的,經常光顧漢八旗。
紹武朝新立,皇帝就建立新規矩,將選俶的範圍,不再拘泥與良家女,而是包括商女、勳貴、百官、士子之中。
而且採取的是自主報名,而不是之前的強制選拔。
這在一定程度上杜絕了政禍。
要知道在明朝,但凡選俶,就是民間密集結婚日,許多人為了不讓女兒受苦,不得不大破家財,求爹告娘。
當然,這種自願報名,肯定是父母幫忙,本人是很少同意的。
選俶的年齡,則限定至十四至十六之間。
作為另一大善政,凡年滿二十之女,若沒得臨幸,也不想留宮,可選擇出宮。
內務府則一律給予五十塊銀圓,當作安家費。
這樣一來,女兒能夠出宮,還能撈取大量的好處,報名的人數大大增加。
同樣因為這樣的頻繁換血,讓宮廷一直保持著某種新鮮感,而沒有歷朝歷代的那種暮氣和怨氣。
對皇帝來說,後宮之中時常保持著千姿百媚,各色各樣而不重複的美人,這是極好的。
他是實在不理解,為何要把大部分宮女留到老。
暴露皇家秘事?
地位不到一定份上,根本就不可能知道。
“宮中有多少人?”
碰到選俶日,皇帝也來了興致,看美人誰不願意?
“宮女上下約兩千人,此次出宮三百人。”
劉阿福對於皇帝的問話,心中早就打起了腹稿,脫口而出。
二十歲出宮,平均每位宮女在皇宮之中停留的時間為四年,最多不過六年。
故而,每屆選俶年齡不一,出宮的人數自然也就不同。
“選兩百,出三百,那宮中的人數豈不是不夠?”
朱誼汐不解道。
“爺,宮內的宦官約莫千來號人,若是宮女不夠使喚了,今年就多招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