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大明世祖> 第十四章利益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十四章利益 (1 / 5)

日本和朝鮮雖然都是大明屬國,但實質上與大明最像,封建程度更高的,則是朝鮮。憆

官制、年號、禮法(大明律),與大明等同,宛若一個小大明。

也正是因為如此,在儒家的華夷世界觀下,朝鮮頗為自得,覺得自己是天下第二國。

至於日本,不過是東施效顰,學了點皮毛罷了。

明清或許在後人看來,皇權不下鄉,中央集權名不符實

但凡事就怕對比。

無論是朝鮮還是日本,亦或者西歐、北歐,普通人根本就沒有姓氏,只能擁有名字。

而在中國,到了西漢中後期,也就是宣帝、元帝時期,儒家大興,普通人才有了姓氏。憆

有了姓氏,才能精準收稅,剝削人口紅利,是中央集權的根本。

朱元璋時期開始了史學界公認的第一次人口普查,建立了戶帖制,也就是戶口本,延綿到二十一世紀。

換句話說,明清時期對民間控制,相較於唐、宋、元時期,達到了歷史巔峰。

但受限於生產力、財政因素的影響,不得不將民間權力與士紳分享,但卻能勒住其命脈——科舉。

如果說明清是皇權不下鄉,那是不想下,那唐、宋時期,皇權頂多控制縣城,根本就下不了。

事實上,朝鮮雖然學的是明朝,但國內體制卻一如宋朝,屬於國王與貴族共天下。

士大夫不一定是貴族,但貴族必定是士大夫。憆

明朝的鄉間是士紳、豪族與朝廷共治天下,而在朝鮮,則是兩班貴族、書院、寺廟,三分天下。

貴族掌握權力,書院控制輿論,寺廟掌控思想,三者報團的話,衙門自然就成了傀儡。

三者之所以如此豪橫的基礎,莫過於他們擁有免稅權,霸佔土地,欺凌弱小,容納破產農夫為佃戶。

朝鮮王朝也正因為三者在民間盤根錯節,除了鹹境道因為歧視經常造反外,其餘的鄉村極其穩固。

這不,松商和灣商們得到了越王的要求農戶人口的訂單,開始陸續返鄉,琢磨起來。

夏鶴侯大腹便便地坐著驢車上,臉上寫滿了沉思,驢兒吃力得拉拽著,幾個僕人護衛著,有時候碰到上坡也要推拉。

朝鮮財政不寬裕,故而官道修繕都是地方貴族們維持,畢竟國王不走,你家人不也得出行不是?憆

朝廷國小地貧,物產不多,馬匹的數量極少,故而民間代步的多是驢和騾子,以及牛車。

當然了,兩人抬的竹轎也盛行,但只能走短途。

路上的行人注意到驢車的威風,一個個避讓不及,眼神之中滿是畏懼。

「嗯哼——」驢車顛簸了下,夏鶴侯驚了下,從閉目養神中恢復過來。

「怎麼回事?」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