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那麼簡單,高家堰之高,是為了蓄水清沙啊!」
孫江站起身,長長地舒了口氣。
黃河和淮河的關係,理解起來非常的簡單。
黃河本來擁有一條寬敞的「褲衩子」(河道),可以直接入海,然後人類作孽,讓他褲衩子壞了,只能把淮河的褲衩子拿來穿上。
而淮河就光溜溜的,沒有「褲衩子」(河道)入海,不得不淤積在洪澤湖,越憋越難受。
也因此,其改變淮河流域的氣候,使得沃土變貧瘠之地。
而明清兩朝為了避免運河被衝擊,就不得不繼續堵塞高家堰,迫使淮河水不得入海。
且這時候,黃河泥沙淤積嚴重,淮河這條「褲衩子」不夠穿了。
所以這個時候,黃河和淮河的矛盾在於,淮河的河道被佔,黃河嫌棄淮河河道狹窄。
這還不夠,明清還利用淮河之積水來沖刷河道淤積。
黃河嫌棄河道窄,屢次要幫忙;淮河委屈巴巴在洪澤湖,怎麼也入不了海。
這個時候,傳統的種樹只是加固河堤罷了,根本就管不了屁用。
「那為何不讓淮河入海?」
于成龍絲毫不氣餒,挺起胸膛道:「據我所知,海運已超過了漕運,朝廷的錢糧七成都透過海運,即使運河堵塞又能如何?」
「至於百萬漕工,其大半也轉投海運了,朝廷可謂是輕裝上陣。」
「黃河積沙怎麼辦?」孫江反問道。
「可是,我的少司空。」于成龍苦口婆心道:「如今是清水不夠嗎?束水攻沙的洪澤湖乾涸了嗎?」
「非也。」
「實因為淮河難入海,洪澤湖的水越來越高,隔三差五的就傾瀉而出,裡下河經常淹沒了,澇災成患,以至於百姓們畏河工如虎——」
裡下河地區,指的是運河以東,淮河至長江之中的一片窪地,以興化為中心,寶應、高郵、泰州,灌興附近數個縣。
據明史記載,大明兩百餘年,黃河僅在蘇北和蘇中地區,潰決四十五次,幾乎每五六年就有一場慘絕人寰的大水災。
小水災更是不計其數。
僅在紹武二年,紹武七年,黃河絲毫不給皇帝的面子,在裡下河地區就決兩次。
「倒了高家堰,淮揚二府不見面。」
「一夜飛符開五壩,朝來屋頂已行舟。」
以至於在興化縣以北,人為的塑造成一片無人區,根本就沒有任何屋舍存在。
「只要給淮河重新找一條入海河道,就能將那滔天之水洩掉。」于成龍咬著牙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