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大明世祖> 第六章蓄奴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六章蓄奴 (1 / 5)

“凡抗聖諭者,幾時可憫?”

“遵循聖諭者,何罪之有?”

這兩句話,立馬就給事件定了性,紹興、蕭山不得不從。

而浙江按察使、巡撫,則受到了訓斥,“苛待百姓,庇護劣紳,不曾體察皇上愛民之心!”

這一口鍋下來,誰背得住?

於是,秦衡等砸家毀契者,因遵聖諭,得免罪。

而作為禍患之源的田家,則不僅要求賠償其傷,還得被迫三代不得仕宦,參加科舉。

對於一個家族來說,兩代沒有一個功名,就算作是凋零,三代則泯然眾人矣。

公報更是以此事為例,發表《後人不復哀》文章,述說劣紳之苛,甚至因一句:劣紳猛於虎,再赴董其昌後事,而大火於天下。

這等社論文章,平白直敘,有理有據,引經據典,驟然聞之,令人不明覺厲。

江南的普通佃戶百姓,識文斷字的極多,此文章一出,簡單易懂,更新增了對雙減政策的解釋,一時間掀起萬重浪。

對於江南士紳們來說,簡直心有餘悸,惶恐難安。

原來,這件事讓他們想起了萬曆末年以來,持續二三十年的奴變。

早在明朝以前,社會上就出現一種身份低於平民的群體,唐朝以前叫臧獲,元朝時叫驅口,明朝時期叫賤民。

這部分人群大多來源於戰爭時期掠奪的戰俘、平民以及罪犯家屬等,子子孫孫世代為奴,隸屬於主人。

士農工商都可以參加科舉,但這種賤民則不行,只能世代從事於娼優等低賤行當。

《大明律》明確規定,承認並保護奴僕制度,但卻不準買賣良人為奴,且限制蓄奴的只能是官員和勳貴,普通人蓄奴會被罰沒為奴隸。

可惜到了後來,尤其是嘉靖年間,大明律幾乎淪為廢紙。

所以,明中後期後,說句誇張的話,當時的明朝是亞洲最大的黑奴購買國。

這裡的黑奴,指的是東南亞矮黑人。

由於葡萄牙在東南亞的殖民,以及和明帝國的商業貿易,大量來自東南亞地區土著的矮黑人被葡萄牙人抓捕,最終作為商品被大量販賣到明朝。

士紳大戶們買來黑奴,主要是為了看家護院,當然,也有許多將領也喜歡購買大量的黑奴作為家丁,以用來震懾敵人。

例如,朝鮮之役中的明將彭信古,朝鮮史書中就記載他的軍中有黑奴士兵,潛入水中鑿船。

嘉靖後期,江南地區大量自耕農破產,被迫賣身為奴,以至於江南士紳們家僕萬千,奢侈成風。

再加上朝廷法令廢馳,許多人秀才舉人無視法度,無限豁免賦稅,所以投獻風氣流行,人人都寧願為奴不想成為民籍,遭受剝削。

以至於區區的秀才之家,都有數家奴僕。

要不怎麼說是封建社會,奴僕沒有人權。

唐律規定:“奴婢賤人,律比畜產”。

宋律,無罪而殺者,徒一年。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