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萬邊軍,大明抵禦蒙古,平定內亂的柱石,如今只剩下六七萬人。
而且,這六七萬人中,一半兵馬還是軍餘頂替後的數字,真正可戰之兵,不過數萬罷了。
某種意義來說,這幾萬人是崇禎給他留下的最後遺產了。
“陛下有意重整邊軍乎?”
在甘肅鎮,朱靜看著遠處的黃沙,斑駁的城牆,吐露出了這句話。
兵部尚書呂大器則搖搖頭,道:“甘肅省、寧夏、綏遠三省,有高一功、劉廷傑,尤世威等坐鎮,邊關安然無恙,再者說漠南諸部已然歸順,重建邊軍已經不合時宜。”
朱靜默然。
諸部蒙古散亂,不成氣候,這時候邊軍的確派不上用場,但焉知蒙古人不能再興起?
“甘肅整軍兩萬,陝西一萬五,寧夏一萬,大同約八千人,山西一萬人……”
朱靜輕聲彙報著。
這些收攏淘汰的兵馬,最後還是要分散到甘肅、寧夏、綏遠、陝西四省,增強邊關實力。
“綏遠還是劉廷傑在坐鎮吧?”
“是的!”
宣大總督再設後,孫長舟上任,劉廷傑就不適合坐鎮大同,很識趣地移鎮綏遠。
皇帝也順水推舟,命劉廷傑為綏遠總兵。
而綏遠範圍廣闊,後套和前套在手,寧夏反而成了內陸了。
於是,尤世威的陝甘統制再次升級,命之為陝甘寧三鎮統制,坐鎮寧夏。
三省之中,陝西缺一不可,其可是提供軍糧的所在。
其實吧,執行良久後,統制倒是越發弊端顯露,相較於總督,其只有統兵權,無法組織後勤糧草。
說白了,統制跨越多省,對地方政府沒有管轄權,仗打得再好,沒糧食也是白搭。
所以,皇帝就想著,統制負責指揮,總督負責協調糧草物資,對於邊關來說最為合適。
“此次去了一趟邊關,你也算是有些功勞。”
皇帝看著朱靜,露出一絲笑意:“怎麼,有想去的地方嗎?”
“全憑陛下做主。”
朱靜心中歡喜,拱手拜下。
“好!”
皇帝點點頭,成熟穩重的朱靜,算是令人喜歡。
“你之前擔任中城指揮使為六品,如今累了一年,就升任正五品吧!”
“去京營歷練一番。”
朱靜忙不迭謝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