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乎與清朝前腳接後腳,日本的德川幕府建立不久,也開始了閉關鎖國的政策,而且幾乎貫穿整個幕府時代。
日本的閉關鎖國,從德川家康時代就已經開始,二代將軍德川秀忠、三代將軍德川家光接力而行。
日本鎖國之後,只允許明朝,朝鮮、琉球,荷蘭四國商人在長崎貿易。
因為長崎是將軍領地,所以幕府壟斷了整個日本的對外貿易,這與廣州十三行如出一轍。
而更現實的則是,天主教在日本戰國時代,大肆發展,聚集的信徒超過了三十萬,是一股不受控制的強大力量。
如,天主教的什一稅,不敬拜祖宗,擅自與大名貿易火槍等,都觸動到了日本幕府的逆鱗。
後來,在1637年爆發的島原之亂,幕府花費很大的力氣,死傷超過萬人才鎮壓了這次基督徒為主的大起義。
而荷蘭人之所以在日本貿易中能夠佔據一席之地,就是因為新教比較佛系,不熱衷於集權。
天主教傳教,不是來傳播上帝的愛與教義的,而是來謀取利益。
對於中國來說,天主教不值一提,但對於封建諸侯的幕府來說,這就是一個龐然大物。
“長崎——”
這時,德川家光忽然嘀咕了一聲,睜開了早已閉上的眼睛,明亮的光芒讓眾臣不敢抬頭。
“是,長崎的唐商眾多。”
阿部忠秋低頭,沉聲道:“這段時間,唐物席捲江戶,大名武士以唐物為榮,我國白銀黃金,大量流失國外,長此以往,怕是對幕府不利……”
“也不能這般說。”保科正之搖頭:“唐物之中,多為四書五經,朱子註釋,如今國家偃兵息甲,正是倡導文風之時——”
保科正之愛慕儒學,德川家光也同樣如此,亦或者說,幕府的將軍們都愛儒家,朱子學,王學,在日本極其盛行。
本來,佛教挺好的,能愚民,結果在日本變異了,不僅能吃肉,還能娶老婆,傳承家業。
更關鍵的是,還喜歡發動一向一揆,洗腦百姓造反。
在這種情況下,儒家的學說,怎能不受歡迎?尤其是豐臣秀吉入侵朝鮮失敗,國內再次掀起慕唐之風。
德川家光聞白銀流失,嘆道:“我國銀賤,唐國銀貴,這也是兩國往來的根本,幸賴有長崎,不然損失更多。”
一旁的酒井忠勝則默然。
對於日本人來說,山裡的白銀無窮無盡,挖出來就是要買東西的,與其買國內的粗布,不如買唐布來的划算。
就算是將軍大奧中的女官妃嬪,也是一個個熱衷於唐布錦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