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大明世祖> 第三十六章東亞局勢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三十六章東亞局勢 (1 / 3)

大明在為雲南的收復而歡欣鼓舞之際,朝鮮也迎來了歡樂時刻。

蝸居在平壤年餘的朝鮮王李淏,正式還都漢城。

一路上,數千明軍護送,萬餘朝軍伴隨左右,浩浩蕩蕩地南向漢城。

與之相隨的,還有數百名文武,幾千家眷,連綿數十里,極為誇張。

對於財政單薄的朝鮮王廷來說,如此大規模的還都,錢糧負擔極重。

吳三桂建言,不如用船,將所有人一股腦打包,從仁川登陸回漢城,順便瞻仰一下他的豐功偉績。

對此,李淏毫不猶豫地拒絕:“朝鮮民眾備受欺凌,今南還舊都,就是為了彰顯王威。”

實際上,則是對於海上的不信任。

似乎也是知曉朝鮮的窘境,明廷將朝貢的銀圓兩萬塊,提前送來,至於十萬石糧,可以押後再付。

這對於朝鮮來說,可謂是意外之喜。

要知道,朝鮮銀銅稀缺,在之前民間一直認可布匹,糧食,以物易物。

壬辰倭亂之後,由於明軍入朝作戰,攜帶了大量的白銀,所以才讓朝鮮開始流通白銀,並且認可白銀的貨幣功能。

但也正是因為如此,由於進口明朝商品太多,導致白銀外流,以至於朝鮮銀貴糧貴。

而且,糧貴的,只是在寄生城市漢城。

相較來說便宜,反而是黃金。

因為朝鮮半島,金礦頗多。

朝鮮缺糧嗎?其實不缺。

那些兩班貴族的家中,囤積了不知道多少的糧食,但就是因為交通不便,導致運不出去,催升糧價。

兩萬塊銀圓,對十萬石糧來說,其實並不算虧本,如果明朝負責船隻運輸的,直接從八道沿海轉運,反而有賺頭。

甚至,朝鮮王廷想到,不如將那些距離遠的,如平安道、全羅道等稅糧,轉交給明朝。

然後直接在漢城,收兩萬白銀得了。

不僅省了運送費,還得了白銀,一舉兩得。

松商、灣商也慷慨解囊,獻上了十萬兩白銀,作為還都的費用。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