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不是正統年間屢次征戰,怕又其一個安南。
這也算是叫門天子難得的亮點,雖然做主的是三楊,但他也蓋章了。
楊長知一笑,道:“這官道依舊能走,還多虧了正統年間為征討思氏,修繕了道路,多年來雖雜草叢生,但整理一番還是能行人的。”
“那便好。”
孫可望一喜。
“大王,過了攏川,就是木邦宣慰司,但如今卻被東籲國佔了。”
嚮導嘆了口氣。
嘉靖末,緬甸吞併了八百、寮國和車裡三個宣慰司,萬曆三十四年(1606),緬軍30萬進攻木邦,明軍救兵不至,木邦失陷。
至此,靠吞噬這些緬北土司,東籲王朝日趨強盛,然後近些年就日漸衰落。
到這時,孫可望才尋覓到了機會,佔據東籲王朝為基業的機會。
“東籲國勢意衰,孟養、木邦等土司必然不安分,而大王一但發兵,以收復故土為由南下,東籲必然震動,畏懼躊躇。”
“到時候孟養、孟密等土司也會聞風而動,投效者不了道計。”
“只要到了旱季,大軍休整齊全,自可發兵阿瓦城,成帝王之基。”
假借明軍的旗號行事,這是出師有名,名正言順,也是有利於軍心的事。
此時孫可望南逃,一路上雖然打了幾場勝仗,但軍心渙散,多受制於家屬不得不行之。
大家都明白,這是為滇王逃命,用力而不用心。
而此時,如果孫可望打出收復祖宗故土的旗號,對於軍官,以及文人們來說,這是一件正事,好事,大事。
“木邦,也是大明的國土,咱們不算流亡他國,與蠻夷為伍。”
孫可望開始宣講,收攏人心。
聽說自己一直沒出國,許多人就鬆了口氣。
因為在大家樸素的認知中,只要還在國內,那還有機會回去,出國就埋沒祖宗,魂歸他鄉了。
抖擻了士氣,大軍齊步邁向瑞金,攏川宣慰司。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