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閣三人組一陣茫然,旋即意識到,皇帝這是針對災荒瘟疫而做的應對措施。
作為權力的中心,內閣的屁股天然就偏向於中央和皇帝,腦子裡立馬就呈現出利弊。
利處很明顯,能夠有效的遏制災民的出現,從而維持社會穩定,使得地方長治久安。
畢竟幾千年來,地方上一直以鄰為壑,只要災民不來自己這,一顆糧食也不會往外調,甚至會故意引導災民去鄰縣。
不是自己鄉人,救濟根本就不存在,所以一遇到災荒,必然會派欽差大臣,不然各地物資根本就用不了。
弊端,則是地方權力的增擴,不利於中央集權。
而在天下安危和權力之間,內閣選擇了權力。
“陛下,可在各省設賑濟局,由布政使統籌指揮即可,巡撫大可不必親自兼任。”
“布政使掌握地方藩庫,可就近行事。”
閻崇信立馬提出來妥協方案,得到了內閣的認同。
“不妥!”朱誼汐思量片刻,立馬否決了這項提議:“布政使權力不夠,不足以第一時間安撫災民。”
“再者說,兩名布政使,左右掣肘,很難擔負重任。”
與清朝一省一布政使不同,大明的布政使,每省各有左右兩位,分別負責數府的民政。
這也是地方三司推諉,行政低下,朝廷不得不委任巡撫的緣故。
“陛下可裁撤布政使為一位。”
這時,張慎言毫不忌諱地說道:“內閣所憂慮的,不過是巡撫權力滋長,對朝廷不利,既然如此,不如讓布政使合二為一,從而制衡巡撫。”
“妙哉!”趙舒忍不住讚歎:“大小相制,又恢復入原來的境況,地方又平衡了。”
說著,趙舒怕皇帝不準,直接拱手道:“早在建文時,地方布政使就裁撤至一員,其早有先例,再者說如今天下初定,高官本就稀缺,裁撤之後並無大礙。”
集權又分權,看起來矛盾,卻是極為現實,不可缺少。
既然影響和阻力不大,又適合形勢發展,朱誼汐一口應下:“內閣草擬個章程出來。”
“不過,賑濟局由巡撫擔任,布政使任副職,由二人共同掌舵,才能同心協力,互相監督。”
“陛下聖明。”三人互相望了望,這方法可行。
事畢後,朱誼汐坐上御輦,這才反應過來,不知不覺又對地方進行了一番變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