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如今十三省區,實控十二省,唯獨雲南在外未歸,其餘十二省皆在七月底舉行省試,規模空前。
這也是沒辦法,從天啟年間就開始亂了,斷斷續續三十來年,不知多少鄉縣化為廢墟,不見蹤影,如今朝廷重立,自然要規範起來。
對於知縣的替補,吏部是盡全力反對的,認為這是侵權行為,授予地方自行任官的先例,違背中央集權的方針。
其實對於佐貳官,如通判,縣丞,主薄等,吏部倒是不怎麼介意,但知縣卻不行,其畢竟是百里侯。
“若不授知縣,省試何來引人注目?何來吸引人才?”
皇帝可不慣著王應熊,直接問懵了他:
“吏部有足夠多的進士來授官嗎?”
王應熊只能沉默不語。
在紹武元年的恩科中,朝廷招錄了三百名進士,經過一年半載的觀政學習後,基本都分到了地方上。
但這對於龐大的大明官僚機構來說,遠遠不夠。
僅在中央六部,五寺,督察院等京官,就超過了兩千人,地方十倍計,就是兩萬。
當然,真正有坐堂官,即七品以上,則不過三千之數。
會試三年一次,補充三百人,這顯然是遠遠不夠。
更何況剛走過崇禎年間,天下崩亂。
“陝西省上稟,各府知縣掛印而走者,十七人,遇害,或者消失而被代職者,二十三人,偌大的陝西,攏共才百來縣,如今空缺近半——”
“河南,昔日中州所在,戶口千萬,如今除了歸德府,南陽府,以及河北三府,其餘都成了白地,空缺達八成。”
皇帝也是有備而來,直接扔出內閣的統計資料,讓王應熊有苦難言。
“吏部已派了人手,將這群知縣接入京城,你就放心吧!”
王應熊依舊苦悶著臉,沉默不言,彷彿受了傷的笨熊,撅著嘴。
虎頭虎腦的王應熊,已經五十九歲,兩鬢如霜,此時卻一副倔老頭的模樣,反而讓朱誼汐有些心軟了。
當年殺入四川時,王應熊出任過禮部尚書,東閣大學士,是妥妥的內閣大臣,後來貶官回家,在四川名望極高。
想當年征服四川,這老小子第一個投靠自己,毫不介意地擔任四川巡撫,一直給自己送錢送糧,充當合格的奶牛。
這是當時他手底下第一個投靠的頂級文官,意義重大,也是迅速平定四川的關鍵。
歷史上,他散盡家財,招攬數千人在遵義開府,舉薦羅於莘、侯天錫、曾英、王祥,誓死收復四川。
清軍入川后,斬殺來使,棄遵義入畢節,奔走在貴州永寧山中,卒死在畢節。
獨子也死於兵災,令人唏噓。
“罷了,只此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