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許多年八旗貴族的想象中,離開關中回到關外,不過是重新回到順治元年罷了,依舊是清強明弱。
這也同樣印證了遼東自留地的重要性。
只是,作為整個大清的掌舵人,多爾袞此時卻意識到,遠遠沒有想象中的那麼簡單。
光是明清形勢逆轉,影響計程車氣問題,內部問題,就令多爾袞頭疼。
因為大部分八旗子弟完全沒有了入關的熱情。
他們撞到鐵牆後,害怕再次頭破血流,畏懼南下,只想著在北方遼東過日子。
於是,這股風氣一旦吹起,就再也抑制不住,氾濫開來,由此在整個滿清朝廷,初步形成了主和派。
這部分人以和碩禮親王代善、鄭親王濟爾哈朗為首,以及部分在南方損失慘重的八旗貴族們。
主和派認為,我方損失慘重,休養生息,暫且將目標從南轉北,收復索倫人等蠻人,鎮壓不穩的喀爾喀蒙古。
而附和他們,則有部分的遼東漢臣,他們不斷地鼓吹著滿人在北,漢人在南,要求仿照遼宋之事,南北分治。
即,建立北朝,清、明兄弟盟之。
而更深層次的,則是以皇帝順治為中心的兩黃旗,統稱為保皇派。
在南下的戰爭中,兩黃旗沒有撈到什麼好處,損失也不大,戰爭勝利多爾袞勢力大漲,戰爭失敗則大清實力削減。
於是保皇派認為,暫且停戰,休養生息,等到皇帝長大之後正好打仗。
與之相反的,則是主戰派。
他們來源複雜,有豪格這樣的不服派,也有阿濟格、勒克德渾、尼堪這樣的多爾袞派系。
而文臣方面,范文程、寧完我、洪承疇、剛林、祁充格、馮銓、陳名夏等皆認為,要以戰代和,才是長治久安之策。
實質上他們的背後,是攝政王多爾袞在撐腰。
戰爭從來都是政治的延伸。
而戰爭,就是多爾袞轉接內部矛盾,從而掌握大權的關鍵。
“攝政王,攝政王?”
一旁的湯若望見到其走神,不由得喚了幾聲。
在規矩森嚴的大清,也只有他這樣傳教士如此放肆吧!
“繼續說!”多爾袞沉聲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