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陛下,喇嘛和尚之事暫且不提,就是那些教書先生,在漠南未曾太平前,即使是威逼利誘,也難去之啊!”
趙舒看著這君臣二人如同孩戲般爭吵起來,一時間無可奈何道。
“教書先生不急,但有寺廟,必然要有學堂,在天底下還有比宣揚教化更大的事嗎?”
張慎言難得露出脾氣,倔強的很。
道統問題,萬萬讓不得,豈能讓那些和尚教化了蠻子。
“好了!”
皇帝擺擺手,一些旁枝末節的問題,不提也罷。
無論是寺廟,還是學堂,終歸結底都是對草原的馴服,精神麻痺是最底成本的。
如果那麼蒙古人真的舞文弄墨起來,那也無妨,這反而代表著國家統治的穩固。
“陛下,大明開國以來,蒙古韃子一向喜愛茶、酒,鐵器等,號稱三日可無肉,一日不可無茶。”
閻崇信到底是管轄了多年的戶部,經驗倒是豐富了些,對於經濟手段也瞭解許多:
“只要在歸化城建立榷場,昔日百般渴求,屢次興兵才能換取的東西,今日近在咫尺,只要售賣茶、酒等物,不愁蒙古人不屈服。”
“這倒是可取用之。”
朱誼汐眼前一亮。
嘉靖年間的俺答汗犯邊和倭寇之亂,其實都是朝廷自己作的,一個是斷絕榷場貿易,一個是徹底海禁,從而導致戰爭不斷。
俺答汗從嘉靖十三年到二十九年,數十次嚮明廷遣使求貢,但都遭到了拒絕,直到兵臨城下,才不得不屈服。
而拒絕貿易的理由很奇葩,就是清流們覺得你說貿易就貿易,我大明不是很沒面子?
倭寇也是如此,其多是民間的海商冒充倭寇,就是為了逼迫朝廷開關。
結果等明穆宗開了個月港,倭寇就徹底沒了。
而滿清對於蒙古人的經濟手段,則殘忍的多,施行封禁制度,杜絕大部分的漢商入蒙,只允許少部分前往,殘酷得剝削普通的牧民,使得草原經濟破敗不堪。
但這種破壞性的經濟策略,朱誼汐不取之。
因為這會導致草原實力不濟,削弱其對於大明的助力。
只要草原和內地經濟繫結,其關係自然而然就越來越深,面對沙俄時才會同心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