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人錯愕間,殿中的氣氛略顯凝重。
毋庸置疑,幾位宰輔們並不想很皇權為敵,也同樣對於權力抱有渴望。
實際上,除了首輔以外,其他的內閣成員都想首輔的權力被削,但除了內閣首輔主動讓權,不然別作他想。
比如,嚴嵩之後擔任首輔的徐階,為了避免專權的名聲,主動讓次輔一同署名,從而贏得了大量的讚譽。
而皇帝呢?嘉靖、萬曆的懶政,只要首輔聽話,權力再獨斷也沒事,反正無法危及皇權。
趙舒倒是面色平靜,似乎對於權力的喪失並不在意。
但患得患失間的糾結,何人又知曉?在內閣誕生的一刻開始,就無法與皇權抗衡。
“內閣之中,其為首輔、次輔、群輔,雖無明文,但實屬慣例。”
良久,朱誼汐見幾位微表情明顯,心中一笑,這才開口道:
“不如這般,但凡涉及到戶部、工之事,由首輔主擬,次輔副署,而次輔者,則主擬禮部,首輔副署之。”
“吏部者,內閣共署之。”
“兵、刑,群輔共署之,再添首輔輔署。”
說白了,就是涉及關於六部的話語權問題。
首輔話語權在於戶部和工部,一個是收錢大戶和花錢大戶。
次輔的話,則話語權在於禮部,因為涉及到祭祀和科舉,也算是清貴,雖然無法與首輔比擬,但也略為抗衡。
但同樣,首輔、次輔都副署對方負責的部門,從而導致一件事至少有兩個意見,不至於大權獨攬。
而其餘群輔,則共同署理其餘的各部,但首輔也會副署,塑造首輔之權。
吏部涉及人事權,所以內閣成員都具有發言權。
這樣一來,首輔從什麼都會涉及,削減至專門負責戶部、工部,權力大減。
次輔權力明顯上升,而群輔同樣如此,終於有發言權了,尤其是在人事權上,具有同等的發言權。
趙舒幾人面色一楞,旋即深思起來。
張慎言雖然低著頭,但皇帝依舊看出他眉眼略帶笑意;而年輕的閻崇信,則抑制不住喜悅,嘴角翹起。
而首輔趙舒,則微微一笑,露出心悅誠服之色:“陛下聖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