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群臣召開廷議吧——”朱誼汐大手一揮,氣勢徒然升高。
北京一入手,關內就成了定局,如此一來攘外必先安內就完成了一半。
發展經濟,促進生產,然後再集中全力攻伐遼東,這是接下來的他心中的治國方案。
而在這個關鍵的轉折點,最需要的就是一統人心。
於是,一場廷議,在華蓋殿舉行。
南京的皇宮有三大殿,分為奉天殿、華蓋殿、謹身殿,其中奉天殿尤為重要,既對應著北京的太和殿,凡是舉行大典,朝賀等重要會議的場合。
而廷議,則有區別於御前會議。
這是具有明朝特色的會議。
因為參與廷議的,基本上是內閣和六部公卿,以及督察院等大臣,屬於一場文官之間的內部會議。
而皇帝一般都不參與,只是坐在後面看戲,等到最後了結果:批准,或不批准。
這如果是在清朝,則絕不可能。
一開始朱誼汐也不喜歡,只覺得是這是對於皇權的挑戰,很容易失去掌控。
這與清初的議政王大臣會議相差不離。
但等他回味過來,則深深明白了其中的餘韻。
因為皇帝不參與其中,超然獨立,自然可以旁觀者清,感受那場權力的爭奪。
同樣,如果皇帝討厭內閣,自然就會讓六部尋覓機會為難,讓其失去顏面而辭職,這樣反而不髒手。
而且,這也不會讓內閣獨攬大權,能夠進行一番制衡。
當然,這也是朱誼汐的猜測,更有可能是制衡居多。
恐怕最直接的原因,則是因為嘉靖、萬曆兩位經常龜縮皇宮,懶政,讓群臣不得不自己討論。
當然有利就有弊,弊端更可怕,一旦群臣達成一致,就會架空皇帝。
比如,立國本等大事。
而自紹武皇帝登基以來,這還是第一次廷議。
只見,內閣三人坐在主位,兩側坐著六部公卿,九卿、六科給事中、監察御史、五軍都督府等文武,約莫三十來人。
而令有一宦官,則坐在一旁,記錄著廷議內容,準備給皇帝閱覽。
“今日廷議之事,只為一件,北京光復,朝廷這幾日人心浮動,皆議論北還之事,陛下命我等廷議出個結果來。”
趙舒搖了搖頭,開口說道。
主持這樣的大型會議,他著實有些不自在。
皇帝大權獨攬慣了,突兀的放權反而讓他們不適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