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大明世祖> 第四十三章剷除軍戶制度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四十三章剷除軍戶制度 (1 / 3)

從延綏至寧夏,近兩千裡的防線,各種的堡壘數不勝數,依託著長城,紮根北疆。

不可否認,在蒙古人勢力依舊殘存,並且時不時地詐屍時代,邊軍宛若大明的擎天之柱。

萬曆的三大徵,所依靠的,就是邊軍。

同樣,蘚疥之疾的三大徵,最後不得不依靠邊軍,這也同樣說明了大明的敗弱。

要知道,在明時,九邊中實力最為雄厚的,乃是遼東軍,東至鳳凰城,西至山海關,全長約兩千裡。

軍隊最多時近二十萬人,最少的時候是八萬左右。

就這樣,一步步地敗壞到如今境地,軍戶制度的崩壞功不可沒。

作為穿越者,朱誼汐當然明白軍戶崩塌的根本原因所在——土地制度。

所謂的軍戶制,不過是隋唐時期的均田制的變種,只是依附程度更強罷了。

先是內陸,再是沿海,最後是邊鎮。

從倭寇到女真人的崛起,無不在說明這一點。

到了嘉靖年間,皇帝乃至於朝廷,徹底放棄了軍戶制。

或者說,軍田已然消耗殆盡,龐大的利益結合體——軍官、士紳,讓朝廷不敢妄動。

不得不從本就脆弱的財政收入中,不斷地增派軍餉,維持九邊局面,從而壓垮大明。

畢竟,理論上來說,從明初開始的分田,就宣告授田——打仗,這一項義務與責任形成,朝廷是不需要發軍餉的。

而軍餉從一開始的接濟,到順理成章,依賴成性,尤其是遼東軍,逐漸吸乾了大明的血。

軍戶,完全成了毒瘤。

“既然發軍餉,我何不用募兵,何必再用軍戶?”

朱誼汐讀著關於邊軍的資料,不由得搖搖頭,毫不留情地說道:

“既然到了這一步,那些土地就不能再放任,收回來自然就水到渠成。”

除了土地因素,人口的限制,也是軍戶制度的噁心之處。

衛所制的存在,讓軍隊自成一體,其管轄的軍戶,無論人口的增減,都在軍戶土地內,不得離散。

換句話來說,明朝官方的統計人口,從來不會將軍戶放入其中,數百萬,甚至近千萬的軍戶,就這樣被忽略了。

所以,清朝人口的增多,並非是無緣無故的。

無論是土地,還是人力,都需要解放出來,從而緩解陝西的人口困境。

軍禍與瘟疫,已經讓陝西的人口接近崩潰。

想到清時陝西的回亂,朱誼汐就不由得心下一沉。

那時候的果,就是現在種下的因啊!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