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是要賺的,劉牧樵也不會虧待徐敏,劉牧樵準備和她對半分成。
他心裡有數。
在南洋開始工作室,一年3、4千萬的利潤不會少,讓徐敏發點財就更好。
給徐敏一些發財的機會,劉牧樵大有愛花之意。
看完病就是中餐時間,由於其他的行程都取消了, 中餐他們就在自助餐廳裡吃飯。
“徐敏,工作室呢,你只能發點小財,一年賺1000萬左右,我說的是人民幣,不會有大問題, 但會有些累, 你在工作日每天會要面對很多的病人,總有一天你會感到厭煩。所以, 我建議你,不要用力過猛,每天固定看一定數量的病人。40個,50個都行。然後,你抽出一點時間來,搞點自己的產業。你們這裡有不少的富豪,中產也不少。我建議你搞一個‘膏方’產生企業,生產專門調理人情緒的膏方。主要選擇針對的人群,就是那些工作壓力比較大的人。至於技術,我幫你提供。藥材,我也可以幫你提供。”
一邊吃飯,一邊聊。
徐敏停止了吃喝,聆聽劉牧樵的設想。
“我想你也賺點錢。我們認識一場,又很投機,我讓你發點財,搞個膏方小工廠, 一年不要做太大, 太大了,太累,賺個幾千萬,上億美金的利潤,不是很好嗎?”
徐敏對膏方不是很熟悉。
劉牧樵解釋道:“膏方,就是把中藥配方製成一種食物,而不是藥品,味道可能變得甜甜的,吃了之後,人在某個方面得到調理,增強某個方面的功能。主要是調理作用,在我們國內叫做治未病。一些高階人士非常喜歡這種調理,因為,它確實有作用。當然,我做的膏方,又與別的醫院的不同,調理作用是看得見的。就譬如,你可以在壓力大的中年人群中發展膏方,讓他們的心情放鬆,工作熱情增高,效率增加。”
徐敏理解了原理,但還是有些顧慮,“這叫治未病?既然不是病,為什麼叫治?”
劉牧樵沒有引用中醫古典文中的原句,而是直接說,“治療未來的病。這樣可以理解了嗎?”
這個是能理解,但是,顧客能理解嗎?
“你放心,要是窮人,不存在什麼治未病,他們連已經得了的病都不見得想去治療,能拖一天是一天。這種人大有人在。可是,到了中產以上的人,他們非常害怕哪一天一病不起,對身體特別敏感,有點風吹草動就會尋醫用藥。這種人是能夠接受治未病的理念的。”劉牧樵說。
“好,你講的很有道理。你們國家,膏方事業發展得怎麼樣?”徐敏也有點商業潛力,問到了關鍵問題上。
“在大城市發展得還不錯。小城市不行,最近幾年連小城市也有一些市場了。你今後在中醫治療失眠症上有了名氣,你的膏方事業也就順便發展了。”劉牧樵說。
兩個人一邊吃飯,一邊商量了一件大事,這頓飯創造的價值非常大,一年後,徐敏的膏方真的賣得很好,一年的銷量達到了1.9億美金。和當初預測的量差不多。
本來,今天是最忙的一天,100多個病人,按照常規診療,需要10個小時以上,非得加班才行。
劉牧樵裝神弄鬼,搞出一個集體看病法,還胡說什麼讀心,一個上午就把病人看完了。
他出名了。
他本身就出名了。但是,這個出名不同,這個出名是因為“讀心”,這就神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