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州刺史府、越州宣撫司、越州都督府上呈兵部、內閣:
永安五年春,東瀛倭國匪首德仁太子,率領倭兵五萬餘,自倭島繞行四明,意圖犯我大周。四明水師參將劉任席率部奮起抵抗,然寡不敵眾,四明水師自參將劉以下全軍殉國。
四明港口,當即陷落。
郡城州縣,岌岌可危。
此誠危急存亡之秋,有大義之國民,李太白、墨觀瀾、浪翻雲三人,持劍護國,於東海之畔,死戰不退,血滿汪洋,終破倭賊,生擒敵酋,東瀛太子德仁。
……
越州刺史府、越州宣撫司、越州都督府聯名上呈兵部、內閣、天子,攜衙內僚屬,頓首再拜!
……
看完了這封從越州八百里加急而來的公文,兵部尚書李澄光的大腦有點宕機,
什麼鬼?!
看到前半段的時候,李澄光整個人都不好了!
東瀛倭寇對於大周來說,不過是疥癬之疾,雖然時有擾邊之舉,但畢竟是丹丸小國,不可能真正威脅到大周的社稷。
所以對於東瀛的防備,也不像是北境那般。
南疆有龍武軍鎮守,西域有神策軍督撫,北境有龍武軍、天策軍御外,唯獨東邊沿海,連單獨擁有一個天子六軍番號的資格都沒有。
即便是戚元敬新編的,專門用來對付倭寇的鎮海軍,在級別上也沒法和天子六軍相比,充其量等同於四境的邊軍。
由此也可以看出,大周對於東瀛的輕蔑,就連最近的防備,都是在楊清源的力主之下,才逐漸加強的。
可就是如此的彈丸之國,這次卻差點給大周造成了天大的麻煩。
若是真的讓東瀛的五萬大軍於四明登陸,北上錢塘,就等於在大周的腰眼子上捅了一刀。
若是平日裡,也是無妨,調集龍武軍圍剿便是,雖然暫時越州會戰火四起,但數月之間,此亂必平。
可現在是什麼光景?!
趙王起兵謀反,雖然雙方互有勝負,但大周新建的精銳,平靖軍幾乎是全軍覆沒,趙王的勢力正在向青、齊、徐、並四周擴散。
大周只能勉力防守,等待抽調兵馬,再戰趙王朱楷的叛軍。
而西線和南疆的情況也不容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