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尊佛像從裡面的倉庫中搬出來花了不少的時間,還好梁恩他們這幾天搬來了工業用叉車,電動捲揚機等一系列裝備才順利的把這些東西搬出來。
“看來這次的收穫真不錯。”等最後一尊佛像搬出去之後,貞德一臉放鬆站在梁恩的身邊問道。“難道這裡還有一些我們沒有找到的東西嗎?”
“也許有,也許沒有。”梁恩笑了笑,然後指著邊上的一行日語,“不過我可以確定的是這間房子,有一些空間被掩藏起來了。”
這行日語是用某種黑色的油漆寫上去的,如果不是之前梁恩仔細尋找根本就發現不了這一行寫在側面牆上並不明顯的文字。
“這寫的是什麼,居然能讓你判斷出這裡還有其他的空間。”貞德只能認出這的確寫的是日語,但是不太清楚上邊寫的是什麼意思。
“進入房間內的人員必須要穿好防護服,同時戴好防毒面具。”梁恩看著這一行文字說到,“這裡應該是過去日本鬼子放置毒氣彈,甚至是生化武器的地方。”
二戰期間,日本違反國際法,長期地、有組織地、大規模地進行化學戰,這也是日本人在十幾年經營後在化學戰技術水平的全面體現。
1919年4月,日本正式成立了陸軍科學研究所,從事化學武器的研發和製造,搜幾個過重要的化學武器樣品,並加以試驗和改良。
1925年,日本陸軍在廣島秘密建立了“日本陸軍東京兵工廠忠海製造所”,作為專門生產化學毒劑的工廠。日本海軍同時在神奈川的“相模兵工廠”製造毒劑產品。
僅僅1941年到1945年,日本軍隊製造的各種化學毒劑數量超過7400噸,其中噴嚏性毒劑和糜爛性毒劑在戰爭爆發後被大量的用於華夏戰場。
根據現在已知情況,日本人光在華夏戰場就使用了2091次毒氣,而且和正常軍隊在戰場上使用毒氣彈不同,日本人將大量的毒氣彈用於對平民的襲擊之中。
只不過在太平洋戰場上情況就是另外一回事了。日本軍隊只是少量的使用了類似於催淚彈一類的武器。
這倒不是說日本人突然變得善良了,而是因為和當時積貧積弱的華夏相比,美國人有完整的防化體系和化學武器研發生產線,他們一旦使用很有可能會遭到更加猛烈的報復。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當時美國就曾經計劃一旦日本人在戰場上使用化學武器,那麼就會以牙還牙,用滿載毒氣彈的戰略轟炸機轟炸日本的各大城市。
所以在使用了幾次毒氣彈並被警告之後,日本人立刻在太平洋戰場上停止了對於毒氣彈的使用,然後把那些毒氣彈從基層軍隊收繳並運回本土。
當然了,考慮到運力及部分軍官暗中抵抗,所以真正運走的也只有一部分而已,而另一部分則一直秘密的儲藏在各個地區。
至於梁恩他們現在所找到的這間倉庫,應該就是駐紮在菲律賓的軍隊所留下的那些毒氣彈倉庫中的一間。
只不過在最後時刻,那些毒氣彈很有可能被日本鬼子們直接扔到海里去,併為這些搶掠來的東西騰出地方。
“和普通的儲藏倉庫不同,毒氣彈的儲藏有一些區別的,其中最大的特點是大部分的毒氣彈倉庫往往都是地下結構。”梁恩向貞德解釋了起來。
“這主要因為傳統上毒氣會比空氣要重一點,這樣才能保證使用的時候毒氣貼著地面產生最大的殺傷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