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都市言情>尋寶從英倫開始> 701 佛像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701 佛像 (1 / 2)

走入這間並不算大的倉庫之後,梁恩第一時間就走向了距離自己最近的那佛所在的位置,然後研究起了這尊佛像。

這是一尊秣菟羅風格的佛像,秣菟羅是早期佛教藝術三大流派,也就是犍陀羅佛像藝術、秣菟羅佛教藝術、阿馬拉瓦蒂佛教藝術中的一個。

這三種藝術風格的佛像各有特點,其中犍陀羅風格的佛像最大的特點是希臘化,造型孔武有力,去除宗教成分的話看上去和古希臘雕塑中強壯的年輕人一樣。

同時臉部非常西方化,擁有薄嘴唇和挺拔的鼻樑,同時眼窩比較凹陷。整張臉稜角分明,看上去線條感很強。

至於佛像的衣服也同樣很厚重,不透明,下垂感很強,看上去像是地中海傳統的長袍,頭髮也是波浪形的,並不是常見的那種螺發,同時表情呆板,嚴肅。

對於華夏人而言,這種佛像在西域分佈的很廣,這主要是因為絲綢之路的緣故讓這裡直接接受了來自古代印度北方的影響。

秣菟羅風格的造像給人是另外一種感覺了,雖然也受到古希臘藝術的影響,但是由於這種藝術發源地地理位置更靠近印度腹地一些,造像的面容肯定不像古希臘人。

從現存的文物上來看,從一開始秣菟羅風格就偏向印度本土藝術的風格,與犍陀羅佛像的區別還是較為明顯的。

早期的秣菟羅佛像有很多都沒衣服, 即使有袈裟之類也非常輕薄,凸顯人體的肉感。頭髮也不是波浪, 而是一圈一圈盤旋的螺發。衣紋的做法通常是在隆起的稜上加刻陰線。

公元2世紀後半葉, 秣菟羅風格的佛像逐漸開始吸收犍陀羅佛像的一些特點來改造自身。

到了公元4世紀, 秣菟羅佛像終於實現了印度傳統與外來影響的完美融合,迎來自己的成熟期。

成熟期的秣菟羅佛像, 體態顯得更加優美細長,面孔是東方人的特徵,耳垂長而厚, 發是典型螺發,右旋,有肉髻。眼睛一般半眯,神態平和, 淡然,是我們印象裡佛祖俯視眾生的形象。

這一類佛像還有一些程式化的外形,比如頸部還有三道折線,稱為“三道彎”或“蠶節紋”, 頭光為圓形, 一圈一圈裝飾有不同的圖案。造像身材比例適中,著通肩大衣。

最重要的是雕像的衣服上有許多條弧形的衣紋, 顯得衣服十分輕薄, 並緊緊的貼在身上, 就像衣服被打溼了一樣,所以也叫“溼身佛像”。

這種樣式的佛像後來傳入華夏, 對華夏的雕塑乃至繪畫影響深遠。

至於薩爾納特式佛像則與秣菟羅佛像同屬於印度傳統藝術範疇。兩類佛像最明顯的區別是服裝上。

薩爾納特式佛像的衣服顯得更加的輕薄了, 幾乎不可見,只有在領口, 袖口之類的地方可以見到一兩道衣紋,所以也被叫做“裸身佛像”。

不過因為在歷史上兩種藝術風格在笈多王朝時期合二為一。藝術史上那種佛像往往和秣菟羅佛像被視作同一種風格的藝術。

最後一種阿瑪拉瓦蒂風格來自於南印度,那個地區的佛教徒喜歡建造佛塔來表達自己的信仰, 因此阿瑪拉瓦蒂風格的雕塑與佛塔關係密切。

很多時候佛的形象都是在佛塔的浮雕上出現, 並且帶有故事情節和場景,注重表達意境、氣氛。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