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亞指的是亞洲中部內陸地區,該概念最早由德國人亞歷山大·馮·洪堡於1843年提出,其所包含的範圍存在多種界定,狹義上一般限於“中亞五國”。
從地緣位置看,中亞地處亞歐大陸的結合部,位於俄羅斯、華夏、印度、伊朗、巴基斯坦等大國或地區性大國中間的地理位置。
是貫通亞歐大陸的交通樞紐,歷來是東進西出和南下北上的必經之地,古代的絲綢之路途經此地。冷戰結束後,中亞作為重要的戰略緩衝地帶,其地緣政治意義更加凸顯出來。
這一地區雖然北部有著廣袤的草原,但是卻因為氣候和水源的問題缺乏農業大規模發展的基礎。
因此長期以來,支撐著這片廣袤土地發展的,一方面是遊牧民的畜牧業和定居民小規模的農業。更為重要的,則是從亞歷山大大帝東征之後,誕生的連線亞洲東西的內陸大規模貿易。
這也就意味著這一地區,可以非常便利的吸收來自波斯、印度、華夏等地區的軍事技術,從而這一地區的軍事裝備不僅可以對不同文明進行取長補短,並且還往往成為了技術傳播的中轉站。
不過另一個問題是,擁有好的軍事技術卻並不代表這一地區就真的戰鬥力彪悍。實際上,也正是受制於地區的地理環境以及經濟發展模式,讓這一地區的軍事發展時常表現的極為尷尬。
受制於本身環境上相對乾旱的影響,中亞地區對於河流的依賴無疑比其他地區文明要高的多。
這無疑也讓這一地區的國家,除了那些高度保持遊牧民族傳統的政權之外,其領土往往都相對較小。甚至在一些地區和時代以城邦的形式存在。
而即使是那些對傳統高度保持的遊牧政權,往往很多時候受制於當地的發展潛力,更多的會選擇向西亞、印度,或者是向北進入南俄發展。
因此想要在僅憑這一地區長期維持著一個具有龐大軍隊,從而行成對周邊產生威懾的軍事強權,無疑是一個難以實現的任務。
也因此中亞地區在大部分人類的歷史中常常更多的是作為其他軍事強權的跳板,亦或是爭霸的戰場。
雖然有貴霜王朝和帖木兒帝國這兩個異類。但是這兩者中貴霜帝國不僅在今天印度擁有大片領土,同時當時的巴基斯坦地區也並非像今天這樣乾燥。
而後來的帖木兒汗國的發展,一是“蒙古和平”時代,所積累下來的大量物質和人力資源,另一方面則是帖木兒在擴張的過程中不斷以戰養戰,從而打造起自己鬆散的龐大帝國。
因此在帖木兒死後,伴隨著汗國對外戰爭受挫,汗國也就此迅速衰退,最終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中。
這麼一來本地區的歷史記載就顯得異常的混亂,因為本地政權的快速變動以及反覆的戰爭,所以想要在這個地方找到什麼線索絕對是一件高難度的事情。
“你覺得我們這次能找到那個杯子後邊所隱藏的那個秘密嗎?”看著窗外明還沒有華夏的一個縣城繁華的首都比什凱克,範猛並不怎麼看好這次搜尋。
也難怪,這次大家掌握的資訊實在是太少了,在這種情況下奔波數千公里來到這裡怎麼看怎麼都有些不太明智。
“不好說,但我覺得我們可以先去找找最早的那個帶著杯子的人的遺體,說不定能找到什麼有價值的線索。”梁恩從蕭條的路兩邊收回了視線,然後看著範猛解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