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都市言情>尋寶從英倫開始> 573 分析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573 分析 (1 / 2)

雖然這個玉器上根本就沒有文字,但是透過上邊的花紋製作情況也能夠大致的判斷出這個東西的製作日期。

之所以能夠判斷,是因為這個杯子上的雕刻選擇了那個年代的金銀器紋樣,而透過這些紋樣能夠很輕鬆的判斷出杯子大概的時間。

唐代金銀器的發展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期是唐高祖至唐玄宗前期,這一時期是唐代金銀器飛速發展的時期,也是受外來文化影響最為強烈的時期。

主要的器類為高足杯,帶把杯,分曲在五曲以上的多曲長杯。折腹碗,蛤形盒也常見,此外還有壺、瓶等。

其中高足杯、帶把杯、分曲在五曲以上的多曲長杯在華夏傳統器物中不見,應是受外來文化影響的結果。盤、盒類器物以圓形為主,也有一些狡花形,少數葵花形。

壺類器物多三足。紋飾流行忍冬紋、纏枝葡萄紋、聯珠紋、繩索紋,多用滿地裝飾的手法。此外珍珠紋、寶相紋、捲雲紋和雲曲紋也較為流行。

紋飾多於器物形制有關,如寶相紋一般裝飾在圓形器物上,捲雲紋和雲曲紋多作為邊飾。此時期的金銀器體積小但較厚重,絕大多數的器物採用捶碟工藝製成。

第二時期則是唐玄宗時代後期,這一時期唐代金銀器入了成熟期,已經擺脫了外來文化的影響,完成了金銀器華夏化的過程。

高足杯、帶把杯、分曲在五曲以上的多曲長杯極少見到。新出現了各種壺。蔡花形盤流行。各種器皿表面多呈四曲或五曲形。

忍冬紋,葡萄紋,三角紋,繩索紋,雲曲紋,捲雲紋基本消失,寶相紋仍可見,折枝紋和團花紋興盛。

紋樣更加寫實,分單元佈局,留出更多的空白。少數器物尚殘留有與西方金銀器相似的地方,但不是直接來自於西方金銀器的影響,而是繼承前一期的特點,並有所發展。

第三時期從唐憲宗至唐末,這一時期是唐代金銀器普及和多樣化的時期,器物種類大增。唐代器具中的茶具、香寶子、羹碗子、波羅子、溫器、籌筒、龜盒等均屬於這一時期。

碗、盤、盒的形制也發生了很大變化,流行花口淺腹斜腹碗,四曲或五曲形帶圈足銀盤,葵花形盤等。折枝紋、團花紋繼續流行,並更加豐富多彩。

鴛鴦、檀岑、鴻雁、雙魚成為人們喜愛的題材。同時出現了荷葉、踝帶紋、葉瓣紋、小花紋、半花紋為主要邊飾紋樣。

這一時期的金銀器大型器物較多,有些器物輕薄粗糙,整刻的紋樣清淺斷續。銘刻器物增多。

也就是說,唐代的金銀器的樣式變化的趨勢是逐漸本土化,也是逐漸世俗化的一個過程。而這直接為後續的宋代這個風格奠定了一個基礎。

現在這個玉杯是一個充滿西方風情的高足杯,上邊主要是一些變形的華夏傳統花紋,只不過基本的花紋是折枝紋和團花紋,並沒有出現忍冬紋,葡萄紋這一類外來的花型。

所以梁梁恩判斷這個東西,大機率應該出現在唐玄宗的後期,也就是唐代金銀器的成熟期,至於高足杯的形制可能和西域傳統的風格有關。

要知道廣義的西域可並不只有華夏國內的那一部分,甚至還包括著中亞的很多地區,所以在中亞地區找到這一類東西也算是正常。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