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李重進真能在淮南取得一場大勝,那對趙匡胤為首的年輕武將派系絕對是一次沉重的打擊。
這正是王樸樂於見到的。
“你這一說我倒想起來了,李重進在淮南應該已經開始用兵,再有些日子,就能見分曉了。”說罷,郭榮心頭莫名一緊,他可是將近十萬大軍交到了李重進手上,任由李重進呼叫。
李重進若有什麼閃失,周朝可就半截入土了。
“既已全權託付李使相,陛下不妨相信李使相能夠大勝而歸。”這次,竟然輪到王樸來勸郭榮了。
郭榮輕輕往御椅上一靠,面色數次變幻,終於擠出一抹微笑:“我一向信他,只是這次越想卻越是焦急,若是我能親自坐鎮淮南,想來心境會平和不少。”
顯德元年郭榮初登基時,契丹與北漢聯合大舉入侵。
郭榮怡然不懼,堅決領軍北上,在高平大勝聯軍,並攜此勝之威徹底掌控大權。
如今淮南戰事再次涉及周朝之國運,郭榮卻不能親自坐鎮,不能親自指揮。
國家的命運交由他人掌控,郭榮心中之焦急溢於言表。
不過,也只有與王樸獨處時,郭榮才會表露出這種焦急的心境。
王樸卻冷靜得多,“陛下心情,臣亦感同身受,但往後類似之事不會少,陛下當放平心境,著眼於前。”
統一天下漫長險阻,貴為皇帝郭榮總不能每次大戰都親臨戰局。
在王樸看來,聖上的心境還不夠成熟,尚需調整打磨。
“那就聽你的,著眼於前。”
郭榮左手握拳撐住下巴,右手食指與中指有節奏地輕輕叩打著扶手,擺出一個頗為輕鬆的姿勢,問道:“範質昨日上的那份奏摺,你意下如何?”
昨日,範質上了封請求重編律令的奏摺,郭榮讀過後,有些拿不定主意,便把這奏摺給了王樸,讓王樸幫忙參詳。
王樸從袖中掏出了那份奏摺:“陛下,範質那封奏摺,臣仔細研讀了一晚,以為可行,而且應當立刻施行。”
在這封奏摺中,範質提出了重編律令的三大理由:
過往四朝十幾位皇帝留下的敕令多而繁雜,導致地方官員引用敕令時經常出錯,亟需整編;
自唐傳承而來的唐律已明顯不適應當今社會,需加以增刪;
武將勳貴擁有太多特權,導致地方官員難以監管,對社會風氣與治安造成了嚴重損害,需透過律令加以限制。
範質列舉的這三條理由都頗得王樸認同,就算郭榮今日不召見,王樸一會也會主動求見,並懇請郭榮同意範質這份奏摺。
“我也覺得這律令該整修一番,只是重編律令乃國家大事,我想等韓倫案過去之後再做決斷。”郭榮有些猶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