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李重進將李繼勳逐出侍衛親軍後,整個侍衛親軍步兵司便由李重進徹底掌控。
領兩萬殿前軍,守衛鳳臺縣浮橋的殿前都指揮使張永德,與李重進也已“冰釋前嫌”。
至於禁軍中南下的數萬騎兵,也都已撤回開封。
周朝在淮南的近十萬大軍,可謂是齊心聚集於李重進賬下。
軍心可用,李重進當然就想來點大動作。
比如,將南唐支援壽州的五萬援軍,包括壽州城裡的一萬多守軍打包消滅。
李重進當初向郭榮獻上“圍城打援”之策,為的就是要消滅南唐的有生力量,徹底打消南唐時刻想要北上的野心。
南唐的軍隊構成與周朝頗為相似。
除開駐守各地的地方州軍,南唐可以征戰四方的機動部隊也就江寧府的十餘萬禁軍。
李重進若是能將南唐這六萬多兵馬悉數消滅,那南唐便會喪失近半機動軍力,二十年內都不敢窺探中原。
但在淮南戰爭初期,周軍的推進過於簡單,僅兩個月前鋒軍就攻入揚州,飲馬長江,淮南十四州佔領近半。
這讓郭榮徹底膨脹了起來,想要一戰就定鼎淮南。
人一膨脹,結果往往是慘淡的。
由於郭榮的輕率冒進,周軍戰線拉的過長,補給異常困難,這就給南唐抓住了機會。
南唐先是擺平了配合周軍攻入唐境的吳越國軍隊,而後十餘萬禁軍傾巢出動,渡過長江大舉支援淮南。
周軍首尾不能相顧,加之糧食儲備並不充足,致使補給匱乏,不得不倉皇撤軍。
而郭榮為了給大軍籌措糧秣,也被迫返回開封主持朝政,留下了幾乎所有的步兵給李重進,讓李重進繼續圍困壽州城。
到如今,周軍在戰爭初期的戰果已遺失殆盡,僅在淮西保住了一座孤零零的光州城。
現在,軍權到手,李重進當然要施展他那“圍城打援”的妙策。
在淮水南岸、紫金山北麓山腳下,有一塊寬約五里,長約二十里的平原。
四萬周軍精銳便背靠淮水,在這塊平原上安營紮寨。
李重進的本營也設在其中。
寬闊的本營內,李重進正凝視著掛在木板上的淮南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