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奮鬥在五代末> 第六十九章 源遠流長的文武之爭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六十九章 源遠流長的文武之爭 (3 / 4)

這就引發了一個問題。

此時交通極為不便利,比如朝廷要將宋州節度使調往西北的朔州銀川市擔任節度使,朔州節度使則來宋州擔任節度使。

這不僅僅是換個位置這麼簡單,兩地光直線距離就接近兩千裡,節度使上任往往又是拖家帶口,憑此時的交通水平,路途上花上個兩三個月都實屬正常。

如果宋州節度使接到朝廷命令,立刻啟程趕赴朔州,他麾下的掌書記、推官都是他的幕府從官,也要隨他一道赴任朔州。

那在朔州節度使抵達宋州前,這宋州空缺的幾名官員該由誰來臨時擔任呢?朔州節度使出發後,又由誰來暫管朔州呢?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後晉朝發明了“權知某州軍州事”這一差遣。

拿上述宋州朔州的例子來說,朝廷在通知宋州節度使換鎮的同時,會派一名高階武官,以“權知宋州軍州事”的名義,簡稱“宋州知州”,先接替宋州節度使的位置,同時也會從朝廷帶幾名文官過去接替掌書記、推官的職位。

朔州也是同理,由一名在開封賦閒的高階武官擔任朔州知州,領著幾名低階文官接替州務。

數月之後,兩名節度使分別抵達新的節鎮,這批暫任官員便會返回開封,將權柄交還給新任節度使及其幕府從官。

知州依然是屬於武官途徑的差遣,只有五品以上的高階武官才可擔任知州,並未引發武官們的抵制。

這一制度的建立很好地解決了節度使換鎮的難題,因此便一直沿用下來。

先帝郭威建立周朝後,自然也沿用了這套“知州”制度。

而且在此基礎上,郭威還進行了制度的創新。

那便是用文官來擔任知州。

郭威篡位之前,就是後漢的樞密使,還統領大半禁軍,在軍中擁有說一不二的威信。

任用文官擔任知州,以削弱武官的權勢,雖然激發了不少武官的抗議,卻被郭威強行壓制下去。

傳到郭榮這一代時,文官出任知州已是常態。

但知州畢竟只是臨時工,等節度使到位,知州就要卸職返回開封。

地方州郡的長官依然是清一色的武官,傷不到武官體制的根基。

如今竇儀出任“知西京留守事”卻開了一個先河。

上任西京留守王晏出任鳳翔節度使後,朝廷其實並沒有調別的武官來擔任西京留守。

所以,竇儀這知西京留守事,並非臨時工。

郭榮趁著一大幫武將都在淮南的特殊時期,安排竇儀出任知西京留守事,就是要坐實一點:文官也可長期擔任地方長官。

這條人事調動詔令釋出後,郭榮這幾日一直處於幹了“壞事”之後既憂慮又興奮的狀態。

朝中的文官們對這條詔令當然是交口稱讚,而禁軍中的武將大多滯留淮南,沒人發出反對的聲音。

郭榮當然知道,大周與偽唐的戰爭還在繼續,這時候刺激武官們並非什麼好的選擇,他但他已經忍不下去了。

淮南局勢為何糜爛?郭榮認為最主要的原因,在於武官執掌新佔州縣。

韓令坤、趙晁,一個執掌揚州,一個執掌廬州,都任由部眾巧取豪奪、草菅人命,激發了兩州民變,極大地破壞了周朝在當地的統治根基,是周軍在淮南陷入泥淖的罪魁禍首。

增派向訓、趙匡贊兩人代替韓令坤與趙晁後,揚州與廬州的局勢肉眼可見的好轉。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