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州會意錯了,咱們不強取,而是交換。”李延慶微微一笑:“咱們可以向朝廷稟報,請求朝廷允許咱們販鬻官爵。”
馬崇祚也是一點就通,當即反應過來,一拍桌道:“此法甚好,聖上前歲征討河東時,因糧秣短缺,也曾行過此等權宜之策。”
前年,也就是顯德元年時,郭榮曾親領大軍北上迎戰北漢契丹聯軍,戰爭一直從三月持續到七月。
四月底時,軍中糧草告罄,而夏稅遙遙無期,情急之下,郭榮向新佔領的河東州縣發出“募民入粟,拜官有差”的徵糧令。
凡是向朝廷貢獻糧米的河東百姓,可按照貢獻數額獲取本官,而且朝廷保證不是空頭官位,一定能得到同級別差遣。
兩百石從九品加縣丞,五百石正九品加州參軍,一千石從八品而且安排正任縣令的美差。
此法既能夠在短時間內獲取應急軍糧,又可安撫新徵服地區的豪強大戶,可謂是一舉兩得。
但弊端也很明顯,那就是會沉重打擊其他官員的積極性。
不少官員寒窗苦讀十數載,或者在官場上熬過了漫長歲月,好不容易才能升任縣令,如今一介地方富戶憑藉區區一千石粟米,就能成為正任縣令,這讓其他低階官員如何能輕易接受?
而且讓沒有經受過正規考試,以及官場歷練的豪強出任地方官,極容易造成地方動亂,搞不好還會生出民變。
最重要的是,此法特別丟面子,一泱泱大國,淪落到販鬻官爵的地步,不光國內文壇會集體聲討,敵對國也會藉此機會大肆宣揚。
所以這販鬻官爵的法子乃是一柄雙刃劍,如今朝廷在淮南已如此困窘,都一直剋制著,不輕易抽出這柄劍。
而李延慶向來是不看重“面子”這種虛東西的,面子有什麼用,能買一斤稻米嗎?能填飽嗷嗷待哺計程車兵嗎?能挽救即將遭受強徵的滁州百姓嗎?
朝廷正好缺不少縣令,不光新佔領的淮南地區缺,邊遠的西北也缺縣令。
只要開放販鬻官爵,既能得到緊缺的軍糧,又能讓這些富戶支援邊疆,豈不美哉?
見馬知州認可自己的法子,李延慶當即沉聲道:“那事不宜遲,咱們今日就上書朝廷,請求朝廷在淮南販鬻官爵。”
其實李延慶早就想過此法,但之前局勢可控,如今局勢逐漸崩壞,此法便可派上用場。
李延慶很清楚,推官衙門裡那兩孔目官就很是渴望官職,待朝廷詔令下來,由不得他們不上當。
馬崇祚思考再三,這才回道:“好,老夫這就向朝廷上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