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人中,趙匡胤是最渴求政績的。
趙匡胤此番南下,郭榮沒有給他安排什麼好差遣,圍壽州沒他的份,打揚州也沒他的份,只是領著五千鐵騎軍擊敗了皇甫暉,拿下了清流關和滁州城。
皇甫暉一把老骨頭了,還是中原降將,手下幾千雜牌州軍,擊敗他,算不上什麼大功。
滁州城,一座周長不過七里的蕞爾小城,拿下它,也算不上多少功績,韓令坤攻下的揚州城,周長可足有三十三里,算面積,一座揚州城抵得上二十幾座滁州城。
既然武功不顯,那趙匡胤只能退而求其次,追求點文治。
知州馬崇祚並不出聲,而是扭頭看了眼李延慶。
在三人中,馬崇祚是最不在意政績的,他都六十好幾的人了,處於告老還鄉的邊緣,再多政績也沒法升官,但也不會拒絕送到手的政績。
畢竟功績能夠蔭補後代,而且還能提高自己的退休待遇和去世的規制。
這時候官員告老還鄉,一般會官升一到三級,並獲得對應的薪俸,升多少級,取決於官員告老前立下多少功績。
而官員去世之後,朝廷還會追贈官階,這與官員生前立下的功績息息相關。
這兩項待遇,決定了馬崇祚往後人生的生活水平,以及身後名譽,他還是想追求一番的。
李延慶低聲咳了咳,徐徐說道:“下官以為,昨日馬知州說的那個法子,就很好。”
“馬知州的法子?”趙匡胤面露疑惑,問道:“你說的可是偽造賬簿?”
李延慶回道:“是,卻不完全是。”
趙匡胤臉上疑惑更甚:“可你昨日不是不認可馬知州的法子麼?而且咱們滁州人手短缺,短時間內難以偽造賬簿,那竇儀也確實為官老成,極難矇騙。”
馬崇祚也歪著頭,饒有興致地看著李延慶,彷彿在說:你到底賣的什麼關子?
李延慶嘴角微微一笑:“將賬簿謄抄一份後好生儲存,然後將原本的賬簿燒掉,竇侍郎來了,就藉口賬簿早已隨著州衙被皇甫暉燒燬,府庫裡的錢糧搬走咱們需要的部分,剩下的就留給竇侍郎。”
“將賬簿燒了?”趙匡胤輕輕一愣:“就這麼簡單?”
“就這麼簡單。”李延慶語氣篤定。
趙匡胤聞言陷入沉思:確實,燒掉賬簿,就無需偽造賬簿,人手短缺的問題就不再是問題,但是燒掉賬簿,真的能矇騙竇儀嗎?
馬崇祚替趙匡胤提出了疑問:“李推官,照你昨日所言,這竇侍郎可絕非等閒之輩,這麼簡單的伎倆,當真能騙過他?”
“竇侍郎此人雖然為官多載,而且行峻言厲極難對付,但他卻有一個最要命的缺陷。”李延慶從袖中取出一張紙片,擺到桌上:“那就是他從未任過有關財務的差遣。”
趙匡胤連忙拿起紙片,仔細看過,點頭附和:“確實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