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察完國子監回到宮中,郭榮便命內侍將國子監交上來的二百餘份考卷送去了翰林院。
郭榮公務繁忙,自然不會親自審閱這批考卷,讓翰林學士們先黜落一批有明顯缺點的考卷,郭榮最後從剩下的裡邊選出幾份優異的即可。
過了大約一個時辰,趕在黃昏之前,翰林學士承旨徐臺符捧著一小疊考卷進到了殿中。
“啟稟陛下,經臣與院中學士們仔細推敲,除去語序不通、字形不雅、文理不明者外,最終選出了二十份考卷,以供陛下裁定。”
身為翰林學士之長的徐臺符嗓音有些含混,兩鬢斑白身形枯槁,佝僂著腰立在殿中,圓規般的大腿微微發顫。
徐臺符看起來確實是太老了,下次找個機會讓他回家頤養天年算了,郭榮望向身邊內侍:“還不快給徐學士賜座?”
從內侍手中接過考卷,郭榮草草翻閱起來。
郭榮在國子監中出平邊策這道考題,主要的目的其實是想試探一下京中官員們的真實想法,選拔考生反而是其次。
因為國子監中的監生大都是京中官員們的子輩,他們在平邊策中所表達出的觀點,會極大地反映出他們父輩的觀點。
而他們那幫在朝中為官的父輩,在面對郭榮的質詢時,往往都揣著模稜兩可的觀點。
因為那幫官員都猜不透郭榮的真實想法,不敢輕易地給出確切的建議,怕自己的見解與郭榮的心思相左,從而導致自己失去郭榮的信任。
所以郭榮就想透過這麼一次國子監考校,來看看這幫大臣內心的真實想法。
你們這幫老油子能夠含混過去,而你們這些兒子們的道行,肯定是沒你們高的。
郭榮隨意從考卷中抽出一份,卷頭的署名是範晞,正是當朝首相範質的養子。
範晞的生父範正是範質的哥哥,十多年前範正英年早逝,範晞與哥哥範杲都由範質所收養,目前兄弟兩人都就讀於國子監。
在文章中,範晞希望郭榮能夠再休養生息十年,憑藉中原的地大物博,自可輕易地征服周邊的割據政權。
看完範晞的考卷,郭榮微微撇了撇嘴,將其放到了一邊。
中規中矩的想法,缺少進取心,範質原來是這般想的,哼,跟馮道那老東西一脈相承。
郭榮又抽出了一份,卷頭的署名是趙匡義。
哦,是趙匡胤的兄弟吧,沒想到他那個黑肥子竟然會有個能做文章的弟弟。
這趙匡義自己好像曾經見過來著,郭榮彈了彈考卷問道:“這趙匡義,你還有印象嗎?”
侍立一旁的張守恩當即回道:“是趙刺史家的三哥兒吧,曾經南莊的講武會上射過箭的那個。”
“哪個?”郭榮一時沒想起來。
張守恩小聲提醒:“就是十箭脫靶三箭的,臉很白,還有點小胖的那個。”
“你這麼說我就想起來了,原來就是那個胖小子啊。”郭榮嘴角泛起笑意。
當時自己還想給他封個官來著,卻沒想到這小子竟然能脫靶三箭,自己實在是拉不下這個臉給他封官。
郭榮回過神去看趙匡義的考卷,嘴角的笑容逐漸消散。
這趙匡義竟然說先攻取蜀國再攻取南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