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天下大勢,司徒毓雖然略知一二,但具體情況卻知之甚少,他既寫不出什麼平邊策,也不願意在陛下面前出名。
仔細想了半個時辰,司徒毓還是決定放棄這次考校。
反正自己已經進了國子監,得到了名師授課,不如就老老實實地透過明法科入仕,不求高官厚祿名留青史,但求一生安定家庭和睦。
司徒毓的目光中透著一絲堅定,抽出一卷律疏攤開,認真地抄寫起來。
坐在司徒毓左邊的趙匡義瞥了司徒毓一眼,輕蔑地笑了笑,埋頭繼續寫起平邊策來。
相比司徒毓,趙匡義對於天下大勢瞭解頗深。
他的父親還有二哥兩人身為領軍大將,在家中經常探討兵法與時局。
耳濡目染之下,趙匡義也能就天下大勢說得頭頭是道。
在趙匡義看來,本朝應當仿效三國歸晉,先取巴蜀,在巴蜀打造大批戰艦,培養水軍,而後從長江順流而下,
若能如此,什麼南唐吳越那都是土雞瓦狗,本朝轉瞬就可統一天下。
這一觀點也得到了他的二哥趙匡胤的認同,只是他們的父親趙弘殷卻不認同兩個兒子的看法。
趙弘殷在軍中混跡多年,精於戰陣,他認為攻蜀有兩不易,還是要先取南唐後攻蜀。
首先蜀道難走,而本朝的糧秣人力皆不充盈,攻蜀大軍的後勤得不到保障,很容易在翻山越嶺的途中因糧草不濟而全軍覆沒。
且蜀國與南唐互相引為奧援,攻蜀必然會受到南唐的侵擾,本朝若是要大舉攻蜀,則必須在淮河沿岸部署重兵,這樣就不能全力攻蜀。
而攻打南唐卻不用過於擔心蜀國的騷擾。
因為蜀道之難對於周蜀兩軍來說都是一樣的,周軍攻蜀不容易,蜀軍要從東西兩川的崇山峻嶺之間出來也不輕鬆。
蜀軍必然只能出動小股兵力騷擾關東地區,靠著駐守在鳳翔府的王景即可輕鬆應對,周軍可以全力攻打南唐,無需擔憂關東有失。
對於父親趙弘殷的觀點,趙匡義雖然表面上恭敬地認同,但在心裡他還是堅信自己的觀點。
一會陛下見了我的考卷,定然會對我刮目相看,到時候我就能一飛沖天了!
趙匡義自信滿滿地將自己先蜀後唐的見解,工工整整地寫在了紙上,越寫心中越是激盪不已。
若是得到了陛下的賞識,那自己以後會是什麼呢?大將?宰相?還是樞密使?
或者,乾脆因為父親和大哥在征戰的過程中,于軍中立下了極高的威望,自家取郭家而代之?那自己是不是也有機會當上皇帝?
寫著寫著趙匡義兩頰泛起一陣激動的紅暈,嘴角不由自主地勾出一個誇張的弧度。
坐在上首的尹季通將趙匡義表情的變化盡收眼底。
右手託著下頜,尹季通神色有些凝重,想著是不是該找個時間去拜訪下趙老將軍,他家這個三兒子,精神上可能有些問題啊。
而這邊,李延慶已經打好了腹稿,他知道該怎麼寫這篇平邊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