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失戀的時候聽見哀傷的曲子能更加悲痛欲絕,來首光明浩蕩的歌曲也許就振奮精神走出低谷了。
所以說玩古典的,容易瞧不起流行音樂甚至最新潮的嘻哈說唱呢,那板凳又寬又長的唱詞能有什麼內涵,迎合同樣無腦失去了思考能力的廣大受眾罷了。
《巴黎聖母院》的序曲就是流行音樂調子,卻帶著聲樂的氣派,娓娓道來講述這個故事的起頭。
起碼能讓聽眾很容易接受的優美旋律下,沒看過這本書的都會想去找來看看。
才會恍然大悟,原來宗教、階層、族裔這些深入骨髓的差異,早就超越了所謂人生而平等的口號,原來這才叫現實主義。
一下就從流行歌曲的層面躍升到了藝術作品高度。
聽似流行悅耳,卻立意深遠。
所以協同荊小強演唱的米高,藉由這首歌,直接飛昇!
不是說他的名氣還能怎麼再提高,而是他一直都在那個邊緣徘徊。
個人情感,對情緒的憤怒,社會的不公,希望世界和平,幫非裔發聲等等元素已經頻繁出現在他的作品裡。
卻一直沒有突破這種境界,就是能夠用作品讓聽者不由自主的去思考,感受更深層次的東西。
現在做到了。
當他唱起:“眼看越升越高的建築
人類親手把它們建造
……
許諾要帶給全人類
一個更好的明天
大教堂撐起這信仰的時代
世界進入了
一個新紀元
……”時候,荊小強都悄悄站開點,讓全情投入的米高站在中央。
這部劇裡最大的反派不就是道貌岸然的主教麼。
這是諷刺?還是抨擊?又或者是暗喻?
宗教本來的意義的確是信仰的支撐,提供了精神支柱。
可時代不同了,再回頭看百年前的作品,用新的方式表現出來,是不是也有新的感受呢?
那就需要聽者自己去思考了,藝術家只是用優美的唱腔把主題帶到這裡。
一下就深邃了。
再看臺上的米高,所有觀眾的眼光都不同了。
他已經是可以登堂入室的音樂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