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才是最成熟的做法好不好。
汽車網網際網路說得再好,這種玩法起碼是一兩年才能見到動靜,而且培養本地網際網路從業人員也是好幾年的產業轉型。
嗷嗷叫的選民,等米下鍋的配套廠家都等不起。
如果真能立刻用名氣創意帶動個品牌銷售,絕對是立竿見影的短期收益。
再來個面向全球大眾銷售的價廉物美海外代工生產汽車品牌,才是以十年記的長遠產業規劃,能夠逐步把配套廠家有序的朝著海外轉移,儘可能保證最大收益,不要產生損失。
能在片刻之間就咂摸出這個近中遠三方面同步推進的策略,也算是很有魄力跟眼光了。其實是仗著重生紅利的荊小強愣了愣,終於開始認真思考局面。
他在滬海,知道桑塔納流水線才開始比較正常的產出,這點從滬海街頭計程車逐漸開始從藍鳥皇冠這些進口車,朝著桑塔納更換就看得出來。
而實際上國內生產力,對現代工業自動化流水線還處於絕對的戰戰兢兢使用維護都沒搞明白,更別說研發自創了。
自家的泡麵廠、瓶裝水廠和小火鍋生產線讓他感受頗深。
老孔的服裝代工廠都基本是半人工的勞動密集型,談不上機械化,最多在外方協助下對整個生產流程做了梳理更合理些。
直到後來的運動鞋生產線,多了些從右岸、焦盆淘汰過來的二手製鞋機,才有了點現代製鞋業的雛形。
反而是焦爸的電子廠順著右岸那邊買的機器和生產模式更先進些。也就僅此而已。
國內汽車工業要追上目前的局面,還很遠。
荊小強不願摻和國家大局引導的合資車企大場面,也不想趁亂到國內賺錢。
這年頭全國外匯儲備只有兩百多億美元,卻要花三十多億美元進口汽車,以至於國內媒體都在公開抨擊這種為權貴階層服務的奢侈之風。
畢竟小轎車又不像卡車、公交車,並非必要的運輸工具,對工業生產意義不大。
在不推崇消費享受的九十年代,很多人認為,把寶貴的外匯用來進口更先進的工業裝置,更有利於國家經濟發展,不要進口小轎車的論調大有市場。
就挺各方混戰的,他太有名就不要去被人當槍使了。
但這個時候如果幫大嚶汽車折騰下,總是在拖德系跟日系的後腿,讓這幾家汽車強國都不能一家獨大,也算是幫國內後續發展做了貢獻。
攪屎棒嘛,幫弱者拖強者才是不二法門。
這可都是跟大嚶學的功力,荊小強終於有點明白那出政治諷刺劇臺詞的含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