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戲劇學院畢業生,在出國之前,荊小強非常非常熟悉的還是影視劇。
他也非常非常清晰的知曉電腦cg介入到電影裡面,是93年,那時候他正在大三暑假,正是和白蓮婷異地戀磕磕絆絆的時光,為了在平京能找份工作收入,連家都沒回。
週末到津門不是在招待所,就是白蓮婷家沒完沒了的釋放荷爾蒙,只有她爸媽回來或者上街吃飯,才會去電影院膩歪。
就是在那個時候,一起看了那部《侏羅紀公園》。
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看見栩栩如生的恐龍出現在電影院。
無論是那個著名的蛇頸龍開場畫面,還是後面恐怖的霸王龍兇悍,都一度讓人以為真的有這麼一座恐龍島。
那個時代的觀眾,真的無法想象能用什麼技術可以模擬做出這種畫面來。
連平面ps技術,都僅僅以非常有限的範圍傳遞在高校。
嗯,差不多就是93、94年,荊小強第一次拿到盜版光碟上,有3ds、ps等軟體。
但那時候他腦海裡只有荷爾蒙。
更不會覺得大銀幕上的恐龍,將會徹底摧毀自己的技術專業。
白蓮婷呆呆的看著銀幕上的恐龍,他眼裡只有小葡萄。
不重來一遍,他怎麼會知道這個節點如此重要。
給侏羅紀公園做後期cg的那個人叫盧卡斯,星球大戰也是他的傑作,其實從星球大戰,電腦就開始介入後期製作,但分量很少,八十年代的電腦硬體技術達不到。
侏羅紀公園爆發。
然後被泰坦尼克超越。
而盧卡斯在做星球大戰的時候搞了個技術工作室,86年賣給了蘋果老闆喬布什,改名皮爾斯工作室。
皮爾斯的爆發比這兩部電影晚點,因為這幫技術宅男走的是全電腦動畫路線。
和侏羅紀、泰坦尼克只是把電腦動作作為出奇制勝的輔助工具不太一樣。
但這裡面的技術原理是一樣的。
荊小強懂,九十年代末他痛定思痛的出國到花旗就是學這個,但是很快就發現花旗人已經在這方面如珠穆朗瑪峰那麼高。
他從電腦小白進入差著十萬八千里,根本學不到核心技術,只是在邊緣打工,最後還是順著化妝、繪景這些戲劇關係在百老匯找到飯碗。
坐在世紀劇院寬敞明亮的會議室,隨手在白板上用水性筆繪製出電腦cg動畫的技術流程:“首先是膠轉磁,從電影膠片轉成錄影磁帶,然後從磁訊號利用電腦採集卡完成磁轉數碼,接著就是一幀幀的修改,把我們做的區域性動畫音像放進畫面裡,最後再數碼轉磁訊號,轉膠片,這是好萊塢已經在推動的黑魔法技術,焦盆收購的好萊塢電影公司恐怕沒有參與這個環節吧?”
電腦宅男們滿臉說的是捏,一秒電影膠片,有24幀畫面。
荊小強這是提供出最笨最笨但切實可行的辦法。
用三維軟體做出虛擬的影像,動畫出每一幀。
再用ps軟體的平面修改進去,每一幀都修改!
這個工程量極其浩大,但恰恰是因為技術落後,對硬體需求稍低,就可以用人海戰術來替代。
而太平輪裡面已經儘可能的規避使用電腦技術,只在最震撼最醒目的幾個鏡頭中運用,準確說大概有十二分鐘的畫面涉及到電腦後期,一萬七千幀畫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