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星系內有一顆行星計算機,就基本不需要額外建設其他計算和伺服器相關裝置了。
行星計算機設計完成之後,就是各種專門的建設工程船的改裝,再然後就是恆星計算機本身了。
遠望二號並不準備照搬現有恆星計算機的設計圖紙,因為那顯然不是最最佳化的設計。
相比恆星計算機而言,行星計算機規模雖然小了幾個數量級,但是它是實心的,所有計算設施都在行星內部。
恆星計算機雖然規模龐大,但卻是中空的,真正的計算裝置,只有外面表面一層,按照比例算,可能比氣球還要薄。
因為恆星雖然提供的能量,但是自然形成的熱量也同樣需要處理,計算機裝置必須與恆星保持足夠的距離,要保障散熱效果
恆星計算機的結構主體本身,有很大一部分可以算是“戴森球”的結構,而不是計算機的結構。
所以恆星計算機的外殼規模,雖然比行星計算機大了數十萬倍,但是能夠提供的計算力,卻達不到行星計算機的數十萬倍。
所以遠望二號要改變這種設計。
甚至於,遠望二號沒有馬上做新恆星計算機的設計,而是首先做了現有恆星計算機的改造方案。
現有的恆星計算機的計算力,遠遠不是它能夠達到的極限。
那顯然是先行者們專門設計的,能夠恰好給那幾百個虛擬世界文明使用,同時有能在一定時間內打破計算力上線的標準。
現有的計算裝置能夠消耗的能量,相比內部的恆星提供的能量而言,也只佔了很小的比例。
遠望二號很快擬訂了基本的改造升級方案,準備讓現有的恆星計算機殼體厚度直接翻兩倍,讓計算力直接翻個八倍左右。
因為原有的計算機殼體厚度,被內部的戴森球框架佔了很大一份,而擴建的部分則卻大部分都會用來提升計算力。
遠望二號改造現有計算機的目的很簡單,她不準備從自己新設計的計算機中劃出一部分部分,去給原恆星計算機內裝不下的虛擬世界文明使用。
改造方案制定之後,就是真正的新計算機設計了。
根據現有恆星計算機和行星計算機的經驗,新的恆星計算機從一開始就會奔著計算力最大化來設計。
當然,這種規模的工程建設,不可能一步到位的,必然是設計成多個階段逐步推進的。
第一階段的建設完成之後,就能開始提供部分計算力。
然後持續不斷的完成後續工程,讓計算機主體規模不斷提升,計算力也會逐步增加到預期的理想狀態。
考慮到後續的建設環境,建成後的工作環境,以及儘可能的拓展功能,遠望二號將建造基址限定了在雙星系統上。
藉助另一顆恆星提供的陽光,新的恆星計算機將不只是計算機,同時也會是一顆超巨型的宜居星球。
為了實現這個目的,就要在殼體表面提供合適的重力環境,這就反向限定了恆星計算機的主體尺寸與質量的比例。
大量的基本資料也因此得以確定下來。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