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遊戲競技>艦娘:從深藍到星海> 第六五五章 選址與動工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六五五章 選址與動工 (2 / 2)

工地上的各種工程設施,數量已經多到了遮天蔽日的程度,行星、星球、常規工程船的數量,比預計的還多造了五倍。

資源轉化和儲備設施直接達到了一億座,生產各種裝置和資源轉化儲備持續了二十年,讓恆星的質量已經降低了十分之一。

現在終於可以將儲備的海量資源釋放出來了。

按照遠望二號的最新設計,恆星計算機的主體,可以大致分成四個組成部分:

框架結構、計算主體、居住空間、艦船系統。

框架結構,顧名思義,是計算機本體的支撐結構,所有設施都要依賴框架結構的承載,相當於電腦機箱。

計算中心,是裝在框架構成的內部空間裡的計算機主體,是整個計算機系統的真正核心,相當於電腦機箱內的硬體。

生態空間,是依賴恆星計算機龐大的框架結構建設而成,貫通式大型地球系碳基生命宜居生態圈,相當於放在機箱上的多肉盆。

艦船系統,就是將恆星計算機作為一艘超級戰艦,然後部署的戰艦應有的裝置和功能,讓它能自己航行,能自我防衛。

整個結構的核心,當然是計算中心模組,將會佔據整個結構60%以上的重量和空間。

結構是框架和外殼,生態空間是蓋子和面板,艦船系統是運動和防衛體系,計算中心是受保護的核心內容。

為了方便設計、建設、啟用、維護、升級,新的恆星計算機採用了高度模組化的設計。

框架內的計算中心部分,可以像是洋蔥一樣,一層一層的向上堆疊,堆疊出自己需要的計算力。

整個計算機主體,還可以像俄羅斯套娃一樣,從內向外一層一層的巢狀組裝疊加,進一步大規模提升計算力。

每一層計算機主體,可以堆疊幾萬公里乃至幾十萬公里的高度,獲得原有恆星計算機幾倍乃至幾十倍的計算力。

工程正式開始之後,會先建設好一層主體框架,然後鋪設一層計算中心,然後啟用計算功能。

之後再繼續向上堆疊十幾萬公里,達到原有恆星計算機4到8倍計算力之後,對這部分計算機主體進行全面封閉隔離。

然後在計算機結構的表層,鋪設類似岩石行星的結構,構建恆星規模的宜居生態圈。

然後再根據後續實際情況和需求,逐次建設更多層的計算機主體。

綜合後續的計算機主體繼續疊加,或者說是計算機升級所需的空間,以及最外層生態空間需要的適宜引力強度,新計算機第一層主體框架尺寸,比原有的計算機小了一大圈。

內層,也就是戴森球框架的半徑,約為348萬公里,比原計算機小了差不多200萬公里,面積是原計算機的0.4倍。

也就是說,如果厚度相同的話,新計算機一層計算中心的容量,只有原恆星計算機的一半都不到。

不過新計算機的計算中心可以堆疊層數,第一組計算主體的總厚度就高達16萬公里,差不多相當於13個地球疊起來那麼厚。

外層,也就是第一組計算機主體的外殼,也就是上層的生態圈,半徑約為364萬公里。

這樣第一層生態圈的表面重力正好與地球一致,生態圈總面積1666824億平方公里,差不多是地球的32.68萬倍。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