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米茲看清楚戰列艦決戰陣容之後,特別是發現了比長門級還要大一圈的大和之後,就異常痛苦的決定放棄這場戰鬥了。
讓剩餘的三艘航母直接撤回珍珠港,戰列艦帶著其他剩餘的護航艦隊,先退到附近的萬那杜。
然後用萬那杜、新喀里多尼亞、斐濟三處群島的陸基戰鬥機,阻止腳盆戰列艦的進攻。
陸基戰鬥機在海戰的時候也已經參戰了,不過腳盆方面的陸基戰鬥機數量較少, 所以白頭鷹這邊仍然有剩餘。
腳盆海軍的戰列艦艦隊,嘗試衝了一下發現進不去,就轉而繞路嘗試去切白頭鷹控制的島嶼的補給線。
同時安排工兵去瓜島修機場,並且從後方調集更多的陸基戰鬥機過來。
此時此刻,白頭鷹方面陷入了嚴重的糾結之中。
是嘗試在這裡依託島嶼堅守,等回到珍珠港的航母修理完成, 重新裝上作戰的飛機回來。
匯合已經回到太平洋的華盛頓, 加上測試快要結束的科羅拉多, 還有測試到半截的四艘南達科他級,直接回來再戰。
那樣六艘新銳16英寸戰列艦,兩艘老式16英寸戰列艦,加上三艘航母,應該能夠擋住腳盆艦隊。
這樣就機會保住澳洲補給線,保住澳洲這塊反攻基地。
但是反過來,如果航母和戰列艦趕過來之前,補給線被腳盆艦隊切斷了,或者某個重要島嶼節點被攻陷了。
或者測試沒完成的戰列艦出故障,遭遇戰的時候集體掉鏈子了,那情況就可能再次急轉直下了。
關鍵是,那艘比長門級還要大一大圈的戰列艦,史無前例的巨大的戰列艦,自己暫時沒有應對手段。
在近海可以透過陸基飛機攻擊,在遠海的時候如果沒有足夠的航母,自己的艦隊就只能被動挨打了。
一旦再次戰敗,失去更多的航母和戰列艦,就會徹底失去制海權了。
到時候不光那些海洋上的孤島守不住, 珍珠港和西海岸可能都會有危險。
留在島嶼上的資源、裝備、部隊,全都會被腳盆接收,變成敵人的力量。
那樣的話,還不如直接放棄這些島嶼,能撤回到珍珠港的就撤回珍珠港,回不去就去澳大利亞堅守。
在珍珠港重新組織防禦,壓力會比現在低很多,也能儲存實力同時避免資敵。
等熬過42年,等埃塞克斯級航母、獨立級輕母批次下水,南達科他級全部測試完成,再回來找場子就是了。
但是這樣可能導致腳盆佔領澳大利亞,後續己方要從珍珠港向澳大利亞進攻,然後再反攻腳盆本土,也必然是困難重重的。
同時,這些島嶼未必就頂不住,自己的艦隊未必就一定出問題……
現在白頭鷹剩餘的船,雖然和歷史上的基本一樣,但是情況卻截然不同。
歷史上的那些主力艦, 是多次海戰慢慢打沒的, 從大西洋調過來的船,以及新船也是逐步補上來了。
現在這些船都在同一天沒了,下一批次的新船還沒有造出來,大西洋的船也沒有頂上來。
所以現在就出現了一個青黃不接的時間段,所以白頭鷹海軍才會陷入現在的糾結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