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戰利品解析功能的存在,導致許星辰的“湊合”心理格外嚴重。
這在雲海艦隊的裝備體系中,這種原因導致的情況無處不在的,而其中最為明顯的就是戰鬥機。
其他的很多裝備,還經常有不是“剛需”,不是“常用裝備”,有“其他方式實現作戰目標”,等等諸如此類的理由。
但是飛機……飛機中的戰鬥機,戰鬥機中的艦載戰鬥機,那絕對是剛需中的剛需,主力中的主力,且具有很高的不可替代性。
就這背景下,許星辰的主力戰鬥機,仍然是強5改了又改,剁手還改版……
甚至是皮皮蝦帶來了殲15之後,也只是讓皮皮蝦和891工程師上海,只有她們兩個用上了大型艦載機。
而兩個707的前輩,以及其他的改造航母,現在使用的戰鬥機,仍然都是強5改了又改版。
主要原因看上去似乎是這樣的:“殲15太大太重了,傳統改造航母三萬噸左右的體型,操作不過來”。
但問題是,怎麼就沒有考慮研發一種新的中型機,來取代強5這個老前輩呢?
甚至連很好的改造模板都有了,例如L15教練機,例如殲10和梟龍……
但到了許星辰這裡,就是一句話:“強五改改又不是不能用,折騰啥啊……”
實際上,在某種程度上,真正的原因,很可能是在許星辰的潛意識裡面,就是在等“鶻鷹”的出現。
“鶻鷹”戰鬥機,是國內第二種隱身戰鬥機,順便給賽里斯蹭了個獨立研發兩種四代機(五代機)的名頭。
與直接中標獲得官方認可之後,直接拿到“殲”字頭的戶口才出生的殲20不同,鶻鷹是研發單位自行設計的產品。
鶻鷹的研發初衷,應該是在維持單位的設計研發能力,同時看看能不能衝一下外貿的圈子,賺點外匯什麼的。
所以鶻鷹沒有“殲”字頭的自用戰鬥機編號,使用的是外貿體系註冊的FC開頭的出口型戰鬥機型號。
梟龍的型號是FC1,殲10的出口型號是FC20,而鶻鷹自己就是FC31。
類似的情況還有自用的防空導彈是“紅旗”,出口的只能叫“DK”,自用的反艦導彈叫“鷹擊”,出口的都是“CM”。
如果後續國內自己也採購了,就會給鶻鷹上一個內部的殲字頭型號,可能是殲21、殲25、殲31、殲35,這都有可能……
FC31“鶻鷹”本身的狀態,屬於是“雙發中型戰鬥機”,比雙發重型戰鬥機殲20小了一圈。
它採用了類似F22、F35的常規佈局,理論可以適合大部分作戰環境,理論上比機身修長的殲20更適合上艦。
所以一直有鶻鷹改改上艦了的傳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