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四月,族人全在忙碌之中,開墾,播種,育苗,插秧。
對農耕民族來說,三、四月是忙碌的季節,是希望的季節。
在旱地的播種完成之後,四月中旬左右,秧苗長大,族人便又忙碌起插秧。
插秧是重頭戲,時間緊,稻田又有些多,工作量很重。
老規矩,男女老少一起上。
拔秧,插秧,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無數的身影,帶著歡笑,帶著憧憬,在田間忙忙碌碌。
彎著腰插秧,一整天下來,是很勞累的。
而連續七天,更是令族人疲累不堪。
但是,看著整整齊齊,連綿成片,一眼望不到頭,微微泛著綠色的稻田,族人又滿是開心,歡喜。
身體的疲累,也就不算什麼了。
這無邊的,插滿秧苗的稻田,代表著三四個月後,堆積得像山一般高的糧食。
播下種子,收穫希望。
這就是農耕民族的快樂。
這樣的大勞動場面,是小孩子們最喜歡的。
小孩子最喜歡熱鬧。
無憂無慮的他們,拎著一把把稻草捆紮的秧苗,沿著筆直平整的田埂,嬉笑著,追逐著,從秧田跑到稻田。
到了地方,又將拎著的秧苗,扔向稻田中插秧的大人身邊。
只是,很明顯,他們的投擲技巧不過關。
秧苗落下的位置,經常離大人很遠。
有時,甚至是南轅北轍。
很多小孩,站在田埂上,掄著一把秧苗,繞著圈,鼓著勁,用力地甩了起來。
目的,自然是為了讓秧苗投得更遠。
可事與願違。
甩著甩著,秧苗中途脫手而出,而那方向,卻是身後。
大人看見,還很矜持,只是發出會心的微笑。
其他的小孩,可就不留面子了,紛紛捧著肚子,笑得前仰後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