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衛民辦事可真不含糊。
不出手則已,一出手就是大手筆。
就在馬家花園那些居民們搬遷最熱鬧的倆禮拜裡,他在買房的事兒上大撒巴掌。
一手砸下去十萬塊。
很快就收上來二十幾套房,而且還沒怎麼侃價。
咱可得說明白了,真不是寧衛民冤大頭,而是他想的比較明白,懂得抓大放小的道理呀!
主要他是覺著這種情形下,不但房價便宜,而且位置優越。
大多都是東城區的房,差能差到哪兒去啊?
哪怕閉著眼瞎買,也吃不了虧。
倒不如索性把掙錢的機會給今後用得上的人,結一份善緣呢。
誰是用得上的人?
當然是指頭兩天孟毅為他請來的,透露給他換房站內情的主任和那兩個辦事員。
毫無疑問,日後房地產方面,他肯定不會不聞不問,早晚要當成斂財投資的一個方向的。
那免不了需要諸多助力。
如果透過此事,跟換房站的人利益繫結,能達成穩定同盟關係,對他豈不是再好不過了?
這才是最有價值的,比多賺幾個錢兒划算多了。
1980年8月,我國經濟領域發生了兩件堪稱里程碑式的大事。
其一,全國勞動就業會議在京召開。
會議宣佈鼓勵和扶持個體經濟適當發展,一切守法的個體勞動者應該受到社會的尊重。
個體勞動者的合法地位,從此得到了國家正式承認。
其二,廣東省的深圳、珠海、汕頭和福建省的廈門正式獲批建立經濟特區。
所以,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全國各地大街上練攤兒做買賣的人,一天天的開始變多了。
儘管人們對於國家政策的穩定性還心存疑慮。
但是人們對財富的渴望,所煥發出的智慧與力量,開始不顧一切的推動一扇扇的財富大門。
只是也得承認,開放政策不可能一步到位,想要真正獲取財富仍非易事,依舊面臨著制度上的重重阻礙。
作為經濟特區,如何突破地域人口限制,為本地招攬人才,吸納足夠的勞動力,成為了當務之急。
而個體戶們,同樣迫切著經營範圍上的“鬆綁”。
對首批涉足商海的人們來說,無需自己參與加工勞作,僅靠純粹的商品交易就能賺錢的日子,此時仍舊是一種奢望。
與此同時,在京城建國門外,一片建築工地已經悄然開工快兩個月了。
這並非是京城目前四處開花的民居改善工程,而是我國和美國合資建造的第一家合資飯店——建國飯店的施工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