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欺騙朋友還只是在戰場上,兩軍陣前,兵不厭詐,也還說得過去。
與張儀相比,商鞅只是使詐,而張儀就徹底不要臉了。
當時魏國被齊國打敗後,開始衰落,秦國趁機而起,開始東擴。
六國合縱對付秦國,楚國是縱約長。
六國裡最強的是齊楚,只要這兩國聯盟,秦國的東東擴計劃就寸步難行。
於是張儀出使楚國,說只要楚國與齊國斷交,秦國就把商於六百里地割給楚國。
楚懷王就答應,於是和齊國斷交。
等楚懷王派人去秦國交割土地的時候,張儀直接耍賴,說是六里,不是六百里。
楚懷王氣壞了,於是兩國就打起來了。
楚懷王這麼容易上張儀的當,這不是笨嗎?
其實不是。
在禮崩樂壞的戰國時代,楚懷王是禮樂文明培養出的最後一代國君。
他認為張儀是窮苦人出身,從小沒有接受過貴族教育,所以不懂得做人要講誠信。
楚懷王的悲劇很像當年的宋襄公,宋襄公當年講求禮儀,敗給了還有蠻夷之氣的楚國。
但在楚懷王時代,楚國經過幾百年的發展,不但吸收了華夏文明,而且比華夏還華夏。
楚國的衣服、楚國舞蹈、楚國的音樂,還有楚王好細腰,都是中原諸國追捧的時髦東西。
為什麼有個成語叫“楚楚動人”?
因為楚國的一切東西都是美好的,楚成了美好的代名詞。
更讓楚懷王想不到的是秦昭王。
秦昭王就更過分了,直接把楚懷王騙到武關,然後要楚懷王割地保命。
楚懷王寧死不從,秦國就一直扣留著他,三年後,楚懷王在咸陽鬱鬱而終。
秦國這種做法,在楚國人民心中埋下仇恨的種子。
後來項羽起事的時候,擁立了楚懷王的孫子為義帝,仍以楚懷王為旗號,在楚地起事,一呼百應,楚國的故將紛紛來投,正是利用了人們對楚懷王的同情心。
孔子說春秋是個禮崩樂壞的時代,那是他沒有看到戰國時發生的事。
春秋時雖然王室衰微,但秩序還有,從齊桓公打著尊王攘夷稱霸中原開始,各路諸侯都得給周王面子,也得給霸主面子。
稱霸就是為了維護秩序,不是為了兼併土地。
到了戰國,這些都不要了,一切以利益為重。
孟子見梁惠王(魏惠王,魏國把河西之地割給秦國後,為避免秦國的鋒芒,把都城從安邑遷到大梁,人們習慣稱他為梁惠王。
梁王就直接問他,你能給我帶來什麼利,孟子大失所望,仁義道德已經沒有市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