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玄幻魔法>影片剪輯:開局盤點十大帝王> 第二百零一章 商鞅對於秦國的重要性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二百零一章 商鞅對於秦國的重要性 (2 / 4)

集權的土壤也產生不了民主思想。

就算滿清不入關,李自成當了皇帝也只是又一個迴圈,還是一切推倒了重來,並不會比明朝進步。

封制度下的嫡長子繼承製天然的會產生資本主義,而民主也是各種勢力角力後妥協的結果。

漢武帝的推恩令廢除了嫡長子繼承製,改為諸子平分,這樣資本被分散,越來越小,產生不了資本主義,只能產生小作坊。

周朝的時候,國君會經常跟卿大夫妥協,而在中央集權下,所有權力集於皇帝一身,皇帝絕不會跟大臣妥協。

秦始皇還帶了個壞頭,那就是誰有實力誰就可以當皇帝,不像倭寇的萬世一系,也不像武王伐紂那樣,需要一大套理論來只持自己的行動。

比如順應天命,有道伐無道等。

陳勝、吳廣就更直接了: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赤裸裸就是我要替代你了,絲毫不加掩飾。

秦國攻入楚國郢都的時候,一把火燒了當時世界上最華美的楚王宮,這也開了一個壞頭,後來項羽火燒阿房宮不過是以牙還牙。

只不過秦始皇后來焚書坑儒的時候,把六國的書都給燒了,後世的人見不到楚宮的華美以及火燒楚宮的慘狀,項羽的行為卻被人記錄並流傳下來了。

而且後來歷代帝王,一旦奪取天下,就一把火燒了前朝的宮殿,似乎都成了慣例;只有滿清例外,滿清是打著替崇禎帝報仇的旗號入關的,主要的敵人是李自成。

在秦國這套法律體系下,伴隨著貴族的消亡,從前的詩書禮義不見了,什麼一諾千金、士為知己者死也不要了,人們往往以國家利益的名義為達到各種目的不擇手段。

比如商鞅本人。

要知道,魏國曾經佔據著河西之地,一直壓得秦國喘不過氣來,秦國什麼時候把河西之地收回來的呢?

就是在商鞅的手上。

這個時候的魏國剛剛在馬陵之戰遭受齊國重創,秦國趁魏國實力尚未恢復之際,大舉攻魏。

同年九月,秦孝公派商鞅進攻河西之地,魏國派公子卬迎戰。

兩軍對峙時,商鞅派使者送信給公子卬,信裡說:我當年在魏國的時候,和公子相處的很快樂,現在你我成了敵對兩國的將領,不忍心相互攻擊,要不咱倆見個面,訂個盟約,痛痛快快地喝幾杯然後各自撤兵,讓秦魏兩國相安無事。

公子卬念在舊情的份上,就去了,結果被商鞅埋伏的甲士俘虜。

魏軍群龍無首,商鞅趁機攻擊魏軍,魏軍大敗。魏惠王被迫割河西之地求和。

商鞅也是因為這次功勞才被封了商於之地,有了商君這個稱號。

後來秦惠文王繼位,商鞅被誣告謀反,被迫逃亡。

逃亡路上,他想住店,結果店主說,商君有令,沒有憑證的客人不能住宿,否則連座,這叫“作法自斃”。

秦國不能呆了,只能逃亡鄰國魏國。

還好,魏國沒有把他騙進來殺了,魏惠王只是怨恨商鞅背信棄義,將商鞅驅逐回秦國。

商鞅走投無路,只能回到商於之地,真的造起兵造反了,結果兵敗被殺,屍體被車裂,家人被滅族。

真是自作自受。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