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而久之,人們基於同情的心理,又使李廣昇華為華夏民族的百戰名將乃至民族長城的圖騰。
換言之,到了後世,尤其從唐代以降,李廣的形象就轉化成為人們抗擊外侮時追慕英雄再世的精神寄託了。
唐代王昌齡《出塞》一詩就是這方面具有標誌性意義的鮮明例證:“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而高適的《燕歌行》,則更是將李廣幻化為針砭當時軍隊建設之弊端、寄託人們呼喚與尋找軍魂與國魂的希冀了。
漢家煙塵在東北,漢將辭家破殘賊。
男兒本自重橫行,天子非常賜顏色。
摐金伐鼓下榆關,旌旆逶迤碣石間。
校尉羽書飛瀚海,單于獵火照狼山。
山川蕭條極邊土,胡騎憑陵雜風雨。
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
大漠窮秋塞草腓,孤城落日鬥兵稀。
身當恩遇恆輕敵,力盡關山未解圍。
鐵衣遠戍辛勤久,玉箸應啼別離後。
少婦城南欲斷腸,徵人薊北空回首。
邊庭飄颻那可度,絕域蒼茫更何有!
殺氣三時作陣雲,寒聲一夜傳刁斗。
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從來豈顧勳?
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
其中的一句“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道盡了人們心目中的無限期待、無窮追慕!
李廣是不幸的,生前征戰一輩子,連一個侯爵也未得到。
可是,李廣又是幸運的,身後流芳數千年,其榮耀令多少曾經輝煌一時的帝王將相也瞠乎其後!
…………
“妙哉妙哉!”
“如何評價李廣,倒也沒什麼問題。”
“在咱看來,李廣確實是這樣的。”
“太不明白審時度勢了。”
洪武大帝朱元璋笑了笑。
“世人都為李廣感到悲傷,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