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當然到了清代差不多穩定住了統治局面之後,事情又發生了變化。
清代穩定住了統治之後,它急於透過一種方式跟廣大的中原地區,跟華夏人民有一種心理上的溝通。
讓大家覺得我們雖然是外族入侵過來的,但是畢竟咱們以後可就是一家人了。
民族可要融合,那麼怎麼融合呢?
他需要推崇效孝義、推崇忠義。
這個時候他當然也需要推出一些人來作為忠義的代表。
那麼挑選古代的各種武將,自然關羽是比較好的。
大家也說了岳飛其實也不錯啊!
沒錯,其實清代統治者對岳飛也還是不錯的!
但是畢竟岳飛這個話好說不好聽,畢竟岳飛當年打的可是他們清代的祖宗。
所以與其推崇岳飛不如推崇關羽。
對關羽的推崇就這樣一直到清代末年,到了最高峰的狀態。
光緒年間給關羽上了二十六個字的諡號,這個諡號比慈禧太后的諡號還要長。
清朝在入關之後效仿明朝,對關羽崇奉有加。
順治帝將其列入“群祀”之中,每年五月十三日致祭,意在於利用關羽的神話力量鞏固其統治。
雍正三年,清廷追封其為三代公爵,“增春、秋二祭”。
五年,又重修京城白馬關帝廟,將關羽祖、父三代木主供奉廟中,並制定五月十三日祭儀。
乾隆五年清廷又對關羽及三代的祭儀進行完善和確定。
由此至道光年間,關羽祭儀沒有明顯變化。
乾隆三十三年又將京師地安門外關帝廟正殿和大門的藍瓦改為黃瓦。
六十年其已被加封為“忠義神武靈佑關聖大帝”。
道光八年,關羽封號增至十四字,稱“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關聖大帝”。
此時的關羽已經成為忠義勇武的典範、道德人倫的楷模和“御災捍患”的神靈。
關羽成為清王朝統治的神異法寶,其道德形象,可以引導臣民的價值取向,其神威力量,可以震懾被統治者的反抗。
在清朝前期,“神道設教”為鞏固帝國統治發揮了重要的社會功用;到了晚清時期,朝廷愈發依賴關羽神靈來維繫搖搖欲墜的帝國大廈。
晚清時期,關羽祭祀由“群祀”升為“中祀”,其政治神聖性也在王朝政治急功近利的迫切需求下急劇膨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