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讓今人感到百思不得其解的是,雖然華夏曆史上北伐的事例不勝列舉,但其中成功者,卻少之又少。
如果拋去近代的話,那麼北伐取得決定性成功的,僅有元末明初的徐達北伐之役。
這時便有人產生疑問了,為何徐達北伐能打破這種“北強南弱”的規律,並進而實現統一山河的豐功偉績呢?
顯然,這是需要我們從當時的時代環境中加以認真分析的。
蒙元軍隊的強大戰鬥力曾是“北強南弱”的最好例證。
要想了解明軍的成功,需要先對這種所謂的“歷史規律”有一必要的瞭解。
漫長的華夏軍事歷史長河中,之所以會有“北方統一南方”這種規律的存在,與北方的軍事實力與政權的組織能力是分不開。
而相比之下,盤踞於南方的政治集團雖有所謂的天險屏障,可在一次次自北向南的南伐之戰中,我們會發現,這些天險不過是紙老虎罷了,南陳的覆亡與南宋的瓦解便是最好的例證。
因此,如果防守者不具備相應的軍事實力與支撐其軍事實力的經濟等基礎,所謂的天險反而更容易使防守一方陷入盲目自大與攻守不能的尷尬境地,而打破這種規律則更是無從談起了。
打鐵還需自身硬。
在元末明初的時代環境下,這種“北強南弱”的形勢卻恰恰呈現出相反的形態。
此時期的長江以北地區,在紅巾軍大起義與地方軍閥勢力之間的衝突中,已是喊殺聲不分白晝。
而遍地狼煙的背後,土地大量的拋荒以及十室九空的場景,更證明了此時期北方地區的經濟基礎已遭受了沉重的破壞和打擊,而北方的元順帝政府對此竟無能為力。
因此,此時元順帝政府自顧尚且不能,又怎能圖謀南下呢?
相比之下,長江以南的朱元璋集團則是兵精糧足,且無後顧之憂。
這與其剛剛兼併了兩湖地區的軍閥陳友諒、盤踞蘇州的張士誠以及海上的方國珍有著很大的關係。
鄱陽湖水戰使朱元璋在同陳友諒的戰爭中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
朱元璋麾下的軍隊內部不僅在這些兼併戰爭中磨練出了嚴明的紀律與高效的配合作戰能力,同時也具備了應對不同戰場環境的能力。
如元帝國方面雖以驍勇善戰的騎兵部隊為恃,可拋去其數量有限等因素外,在實戰中採取強攻的蒙元軍隊,卻被明軍火器與弓弩構成的密集火力大大殺傷而導致敗北。
從表面上看,這與明軍的武器先進有著極大的關係,可是在面對蒙元騎兵衝鋒時能做到鎮定有序、並在不利環境下交替掩護且適時出擊,也是需要嚴明的紀律與大量富有作戰經驗的基層官兵來加以實現的。
因此,徐達之所以北伐能取得成功,背後所依託的強大軍隊及其供應體系應居首功。
還有就是穩紮穩打的戰略決策指引。
朱元璋在委派徐達北伐的前夕,曾數次召開了聯席軍事會議討論北伐戰略的施行。
在會議上,明將常遇春等主張單刀直入直取幽雲,但朱元璋卻予以否決。
在朱元璋看來,蒙元所控制的北方地區雖陷入混亂,可是冒失的單刀直入,卻極有可能被潛在的敵人切斷歸路而導致不必要的損失。
因此朱元璋決計採取步步推進的策略,先肅清長江沿岸的元帝國軍事據點,再攻佔河南與山東等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