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月準備也不一定可以啊。
打仗不是兒戲,需要長時間的規劃。
結果英宗不聽,一意孤行,勸諫者治罪,結果朝堂再無反對聲音。
這年七月,英宗和王振帶著調集的大軍出發,出居庸關往西開拔,號稱五十萬,實際估計有三十萬到三十五萬人。
王振對待軍國大事極為兒戲,出征的各項準備工作根本就沒有細緻周密的籌劃,就倉促出發。
進入山區後士兵又冷又餓,物資和糧食的保障根本沒有提前進行,兵士沒有準備秋衣,苦不堪言。
而瓦剌聽說明朝皇帝親征,他們就先撤退,觀察明軍的態勢,準備誘敵深入。
而王振聽說瓦剌有撤軍退卻的跡象,就跟皇帝說是天威所致,瓦剌已經害怕的撤軍了。
王振以為瓦剌軍撤退,也就就坡下驢,宣稱獲勝,班師回朝。
可是,這問題就出在回去的線路上了。
明軍應該按計劃原路返回,從大同經宣化,過土木堡,經懷來城,入長城的居庸關,這就回到北京,當年成祖朱棣出征塞外就是這個線路。
不知怎麼搞的,從大同出來,傳令皇帝要途經蔚州,軍隊就來了一個右轉彎,往南奔蔚縣去了。
可是剛走了四十多里,軍令又變了,要軍隊改向東行,往宣府方向走。
原來,問題出在王振身上,他想讓皇帝路過他的家鄉,也讓家鄉人看到他的地位和權勢。
可是走了一段路,他想到這幾十萬大軍,去他家鄉,他在老家田地眾多,萬一人馬踩踏他的田宅,那可就不好了。
他就又去改變皇帝的心意,皇帝對王振言聽計從,就發生了這樣的一日之內軍令多變的事情。
其實有人建議皇帝,此時明軍就奔蔚縣走,然後入長城紫荊關,就安全了。
而且也不繞路。
可是,年輕的皇帝可能覺得不按照成祖的勝利路線回京,那多沒面子啊。
還是命令明軍繞路回宣府,按原路回京。
軍國大事,就這麼折騰了幾天時間,前進速度緩慢,糧草也跟不上,士兵飢寒交迫,怨聲載道。
可是,瓦剌大汗也先可沒閒著,當他發現明軍兜了個大圈子,他可就有時間直接追擊到明軍了。
他帶著兵馬,馬不停蹄地去追殺過去。
明軍經過宣府,在土木堡,可是瓦剌也先的騎兵先頭部隊也追上了,明軍拼死抵抗,算是穩定了戰線。
這時有大臣趁天色上沒有黑,建議皇帝立即再走二十多里就可以入懷來城,王振不準,因為他有一千多車的財物沒到,沒經過勘查就決定土木堡的高地紮營等候。
還有大臣苦勸皇帝,敵酋大部隊還沒到達,皇帝立即輕車簡從,快速前往居庸關,以保萬全,王振還是不準。
在土木堡耗掉兩天,也先大軍到達,而土木堡紮營的地點,沒有水源。
挖地數丈不得水,全軍人馬飢渴了兩天,戰鬥力幾乎喪失。
也先大軍看到明軍人數上佔優勢,假意派使者談判講和,皇帝和王振竟然信以為真,命令移營取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