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四百九十六年,闔閭聽說越王允常去世,新即位的越王勾踐年輕稚弱,越國國內不大穩定,認為機不可失,時不再來,便不聽孫武等人的勸告,不等準備工作全部就緒,就倉猝出兵,想要擊敗越國。
不料,勾踐整頓隊伍,主動迎戰,兩軍相遇於吳越邊境。
勾踐雖然年輕,卻想出了對付吳軍的妙計,他派死刑犯首先出陣,排成三行,把劍放在脖子上,一個個陳述表演後,自剄於陣前。
吳國士兵不知那是一個個罪犯,居然看得忘了神,傻了眼,越軍乘機發動衝鋒,吳軍倉皇敗退,闔閭也重傷身亡。
孫武和伍子胥整頓軍備,以輔佐夫差完成報仇雪恥大業。
公元前四百九十四年春天,勾踐調集軍隊從水上向吳國進發,夫差率十萬精兵迎戰於夫椒。
在孫武、伍子胥的策劃下,吳軍在夜間佈置了許多詐兵,分為兩翼,高舉火把,只見在黑暗的夜幕中火光連成一片,迅速向越軍陣地移動,殺聲震天,越軍驚恐萬狀,軍心動搖,吳軍乘勢總攻,大敗越軍。
勾踐在吳軍的追擊下帶著五千名甲士跑到會稽山上的一個小城中憑險抵抗,由於吳軍團團包圍,勾踐只得向吳屈辱求和。
夫差認為勾踐既然敗在了自己手下,就不會再有什麼作為,就不聽伍子胥的勸阻,同意了勾踐的求和要求。
公元前四百八十四年,孫武再次顯露出其傑出的軍事才能,輔佐吳王夫差在艾陵之戰中戰勝齊國,從而使吳國國威大振。
在兩年後的黃池會盟中取代晉國成為霸主。
司馬遷在《史記?孫子吳起列傳》裡指出:“西破強楚,入郢;北威齊、晉,顯名諸侯,孫子與有力焉!”
孫武雖然幫助吳國建立了霸業,但夫差日漸驕橫,不聽忠言信讒言。
中了勾踐的“美人計”,逼死了對他最為忠心的功臣伍子胥。
至於孫武后來的命運如何,不太清楚。
一種說法是,孫武輔佐吳王夫差建立霸業後,看到自己的好友都被逼死了,深知“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為免遭殺身之禍,遂退隱林泉,重新修改他的兵法去了。
也有一種說法是,他重返齊國,在家鄉隱居授徒。
總之,他的下場還是好的。
事情不出伍子胥所料,越王勾踐屈辱求和後,臥薪嚐膽,立志報復。
他十年生聚,十年教訓,使越國富足,越軍精悍。
後來,越軍乘吳軍主力聚集黃池與中原諸侯盟會、吳國國內兵力空虛之際,發兵襲擊吳國,攻入吳國國都,吳國遭此劫難,便一蹶不振。
由盛轉衰,還正式被越國滅亡,夫差愧恨交加,自刎而死。
孫武所夢想的由吳王統一華夏,也就成為泡影。
但孫武的軍事才能,是不用多說的。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