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這時,闔閭被勝利充昏了頭腦,想要長驅直入攻克楚都郢。
孫武認為這樣做不妥,便進言道:“楚軍是天下的一支勁旅,非舒國和鍾吾國可比,我軍已連滅二國,人疲馬乏,軍資消耗,不如暫且收兵,蓄精養銳,再等良機。”
吳王聽從了孫武的話,感覺有道理,就下令班師。
伍子胥也完全同意孫武的主張,並向吳王獻策說:“我軍雖然人馬疲勞,不宜遠征,不過,我們也可以設法使楚人疲睏。”
於是伍子胥與孫武共同商訂了一套擾楚、疲楚的計策,即組成三支勁旅,輪番襲擾楚國。
在第一支軍隊襲擊時,楚國便調集主力迎戰。
但楚軍一出,孫武卻率吳軍撤退了。
當楚軍剛返回時,吳國派出的第二支襲擾軍隊又開始了行動。
這種車輪式的襲擊戰搞得楚國被動應付,軍隊疲憊不堪,國力也消耗嚴重,致使一些小屬國紛紛叛離,吳國卻在襲擾中大有收穫。
公元前五百零六年,楚國攻打蔡國。
那時,蔡國已經是吳國的附屬小國可。
吳國當然不會不管不問。
於是,闔閭和伍子胥、孫武指揮訓練有素的三萬精兵,乘坐戰船,溯淮而上,直趨蔡國與楚國的交戰。
楚軍見吳軍來勢兇猛,不得不放棄對蔡國的圍攻,收縮部隊,調集主力,以漢水為界,加緊設防,抗擊吳軍的進攻。
不料孫武突然改變了沿淮河進軍的路線,放棄戰船,改從陸路進攻,直插楚國縱深。
伍子胥問孫武:“吳軍習於水性,善於水戰,為何改從陸路進軍呢?”
孫武告訴他說:“用兵作戰,最貴神速,應當走別人料想不到的路,以便打它個措手不及,逆水行舟,速度遲緩,楚軍必然乘機加強防備,那就很難破敵了。”
伍子胥很佩服他能想出這樣的高招。
就這樣,孫武在三萬精兵中選擇了強壯敏捷的三千人做先鋒,披堅執銳,輕裝疾進。
等到了漢水東岸,楚軍迎擊時孫武又領兵後撤,引誘楚軍追擊,三戰三勝。
此後兩軍在柏舉決戰,孫武用先發制人的戰術衝亂了楚軍的陣腳,然後吳王率領主力攻擊圍殲,又大獲全勝。
以後孫武用半渡而擊、乘楚軍用餐時攻擊等靈活戰術打得楚軍毫無還手之力。
因為孫武的神勇指揮,從柏舉之戰到佔領楚國國都郢,吳軍只用了十天的時間,楚王倉皇而逃。
孫武以三萬破楚軍二十萬,創造了以少勝多的光輝戰例。
然而,這時越國乘吳軍伐楚之機進攻吳國,秦國又出兵幫助楚國對付吳軍,這樣,闔閭又不得不引兵返吳。
此後,吳又繼續伐楚,楚為免亡國,將國都由郢遷到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