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公平嗎?
一點都不公平。
打了勝仗沒有獎賞,反而有懲罰。
從古至今,國家也好,家庭也好,都始終應該秉承一個處世鐵則,就是德需自律,而不能律人。
因為道德這個東西根本無法量化,甚至無法得出統一的結論,後世出現的種種關於道德的爭論就該清楚。
反過來說,拿道德說事,就很可能怎麼說都有理。
只拿道德說事,往往意味著在實際利益或是法律層面,對方根本挑不出毛病,而這還沒考慮造謠的可能性。
最有意思的是,所有關於吳起道德汙點的記載都來自魯國。
那問題就來了,吳起先前在衛國好好的,在魏國楚國也沒什麼醜聞,可偏偏在你魯國這個君子之國,就完全是個“人渣”,這符合邏輯嗎?
根本不符合。
如果你所在的地方,內部道德流氓橫行,高層成天務虛不務實,那麼這樣的地方,只要不愁吃飯,不留也罷。
華夏兒女在為人處世上,也要儘量避免形成過分的道德“潔癖”。
對於領導者來說,如果你身邊有人用和業務無關的私德問題來向你“控訴”他人時,你首先需要警惕的不是被舉報者,而恰恰是這個舉報人。
吳起一氣之下去了魏國。
那時候,人們從一個國家轉到另一個國家,本質上和跳槽的性質差不多,更別說吳起就是平民,和國君連親戚都算不上。
當時魏國的國君正是一代雄主魏文侯。
吳起在魏文侯麾下,先是做了河西郡太守,
光靠十萬魏軍,就把當時尚有二十萬軍隊的秦國折騰得奄奄一息,差一點就宣告破產。
後來吳起做了魏國上將軍,對魏國軍隊進行了徹底的改革,建立了華夏最早的職業化軍隊魏武卒。
後世,同樣職業化的斯巴達勇士,真正能打仗的其實也就萬數來號人,而吳起組建的魏武卒一共是五萬人,他們大戰七十二,全勝六十四,其餘以平局告終。
吳起還寫了實際價值超過《孫子兵法》的《吳起兵法》。
《吳起兵法》裡面主要講的不是什麼哲學思想,也不是計謀技巧,而是軍隊的制度建設和保障。
任何競爭,歸根到底都是實力的比拼,魏國是當時的超級大國,體量和實力都已經足夠大了,這時候,最重要的是如何保證自己不出錯,只要不出錯,那麼你就可以靠實力優勢壓垮一切競爭者。
看看《吳起兵法》,或許會比看看隨處可見的《孫子兵法》更有現實意義。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