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起有哪些傲人的戰績?他是否稱得上春秋第一名將?
看到天穹之上的投影這句話。
眾人懵了。
“春秋?”
“吳起不是戰國時期的人嗎,怎麼是春秋呢?”
“是搞錯了?還是我記錯了?”
“不對……吳起好像就是戰國吧。”
“戰國!必須是戰國。”
…………
首先說明,這裡所說的春秋時代,始於公元前七百七十年,即周平王東遷的那一年。
止於公元前四百零三年,三家分晉,也就是周威烈王封韓、趙、魏三家為諸侯的這段時間。
在華夏曆史上,“三家分晉”被視為春秋之終、戰國之始的分水嶺,故而司馬光將其列為《資治通鑑》的開篇之作。
之所以特別註明吳起為春秋第一名將,是因為春秋與戰國的戰爭,無論在戰爭的最終目的上,還是在戰爭的規模、持續時間慘烈程度上都有天淵之別。
這是因為春秋時代的戰爭是透過擊敗對手來達到稱霸諸侯的目的,滅國與兼併不是主題。
同時,在這個過程中,周天子還能得到名義和形式上的起碼尊重。
而戰國就不一樣了。
戰國時期的戰爭目的則變成了獲得壓倒性的實力優勢以奪取天下,取代周王室,故而在戰鬥中特別的強調殺傷和奪取土地,滅國與兼併成為是常態。
因此,春秋時代武將的戰績統計方法與戰國時代截然不同,比較的意義不大。
首先,司馬遷在《史記》中將吳起和孫武同列,足見其推許之高,那麼我們先來看看吳起所獲得的戰績是否能配得上這份推許。
第一戰,幫助魯國擊敗入侵的齊國。
魯國無論是人口還是疆域,都遠遠遜於齊國,自然兵微將寡,處於戰略劣勢,而吳起為將之後,不但擊敗齊國,還是“大破之”,顯而易見,是一場酣暢淋漓的勝利,其用兵能力可見一斑。
第二戰,為魏將,“擊秦,拔五城”。
回回炮傳入中國之前,攻擊壁壘森嚴的城池是最困難,基本上只能靠長期圍困和用人命拼消耗,故而《孫子兵法》才有“十則圍之”的說法,而吳起竟然能連下五城,顯然打起攻堅戰來也是得心應手的。
正是由於吳起率軍給予秦軍沉重的打擊,迫使其退守洛水以西,飽受刺激和壓力的秦國才痛定思痛,開始變法圖強的。
第三戰,吳起擔任楚國相期間。
“南平百越,北並陳蔡,卻三晉,西伐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