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牧知自己必死無疑,只得向北面拜後,赴死。因趙制人臣不得在宮中自殺,李牧便迅速出宮,舉劍自誅,因臂短不能及,便銜寶劍抵柱自刺而死。
趙王遷被流放房陵。
名將武安君終被潛殺,司馬尚被廢,這樣,趙王遷自毀長城,為秦滅趙鋪平了道路。
秦將王翦聞知李牧死,大喜過望,遂率大軍攻趙。
趙蔥、顏聚率軍抵抗,這二人哪是王翦的對手,一仗下來,一敗塗地。
趙王遷八年秦軍攻入邯鄲,虜趙王遷及顏聚軍。
趙國滅亡。
在秦滅六國之戰中,趙國無疑是一個非常棘手的對手。
而王翦幫助嬴政消滅了戰國,很大程度上推動了秦國統一的進度。
這是非常有意義的。
在趙國滅亡後,秦國的疆域已經和燕國接壤了。
而這,無疑讓燕國上下十分恐懼,所以有了荊軻刺秦這一故事。
秦始皇十九年,發生了華夏曆史上著名的荊軻刺秦王事件。
荊軻失敗,秦王嬴政對此事自然十分憤怒。
嬴政心想,自己都還沒有找燕國的麻煩,燕國自己就送上門了?
於是嬴政利用這個機會,派王翦領軍攻燕國。
在這場戰役中,燕王喜和代王趙嘉聯合抵抗秦軍,燕國和代國的聯軍由燕國太子丹統領,最後在送別荊軻的易水河邊兵敗。
在此基礎上,王翦乘勢攻取了燕都城薊,燕王喜逃到了遼東,燕國也名存實亡了。
值得注意的是,就燕國的殘餘勢力,是由王翦之子王賁率軍清除的。
當然,在王翦攻破燕國都城後,燕國的殘餘勢力,已經是不足為患。
所以,在某種程度上來說,燕國的滅亡,自然也可以將功績算在王翦這位名將上。
在趙國、燕國相繼覆滅後,楚國自然成為了秦國一統天下道路上的重要阻礙。
對此,秦始皇二十二年,秦王嬴政召叢集臣,商議滅楚大計。
在領兵滅楚之前,嬴政就滅楚需要多少士兵問過王翦和李信,李信只要二十萬士兵,當時王翦就提出非要五十萬士兵才能滅楚。
果然,李信二十萬士兵出戰,後來落得慘敗。之後王翦領兵五十萬出征大勝。
五霸那個時候打仗更像競技遊戲,是有規則是講究道義的。
後世呢,一打起仗來就是幾年,一動起兵來就是幾十萬,一殺起人來就是幾萬幾十萬,像楚國那麼大的地盤那麼多的人口即使五十萬士兵我還恐怕打不贏,哪能少於這個數!
嬴政服了,答應了王翦,將全國兵力五十萬士兵交給了王翦。
始皇帝二十一年,秦王向將軍李信詢問說:“我準備佔領楚國,請估計一下要用多少兵力才夠?”李信回答說:“不超過二十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