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四大名將是指戰國時代四位著名的將領。
《千字文》中以“起翦頗牧,用軍最精。宣威沙漠,馳譽丹青。”
以此來形容這四位將領的功績。
這四位將領分別為:秦國的白起、王翦,趙國的廉頗、李牧。
對於戰國四大名將來說,他們都是戎馬一生,憑藉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成長為秦、趙兩國最為倚重的大將,代表了戰國時期實戰的最高水準。
所選的四人都是戰國後期的名將,戰功都很偉大,卻沒有理論著述。
在戰國四大名將中,從結局上來看,白起、廉頗、李牧這三個人,都沒有獲得比較好的結局,比如白起是被秦昭襄王賜死,李牧是被趙王遷冤殺,而廉頗則在趙國受到排擠,從而最終客死異鄉。
與此相對應的是,王翦則獲得了善終的結局。
當然,王翦之所以能夠善終的結局,不僅是因為他具有比較高的情商,敢於急流勇退,也是因為他在秦滅六國之戰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很多人看來,秦王嬴政所建立的天下,大部分都是王翦率軍打下來的。
對於秦滅六國來說,王翦更是親自率軍消滅了好幾個國家。
首先,對於王翦這位名將,其功績獲得了眾多朝代的肯定。
唐朝建中三年,禮儀使顏真卿向唐德宗建議,追封古代名將六十四人,併為他們設廟享奠,當中就包括“秦將王翦”。
同時代被列入廟享名單的只有:孫臏、田單、趙奢、廉頗、李牧等。
宋代宣和五年,宋朝依照唐代慣例,為古代名將設廟,七十二位名將中亦包括王翦。
在北宋年間成書的《十七史百將傳》中,王翦遼亦位列其中。
對此,唐朝、宋朝等朝代對王翦的高度評價,顯然是因為王翦在秦滅六國之戰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公元前兩百三十年,已經掌握大權的秦王嬴政,正式開始了秦滅六國之戰。
這一年,秦王嬴政派遣內史騰消滅了韓國。
彼時,作為戰國七雄中最弱小的諸侯國,秦國是比較輕鬆地消滅了韓國。
所以,在秦滅韓之戰中,秦王嬴政沒有將王翦這位王牌派出,而是讓內史騰領兵攻打韓國。
不過,在吞併韓國之後,秦王嬴政還是讓王翦來指揮秦滅趙之戰。
秦王政十八年,秦派名將王翦率大軍攻趙。
王翦自幼好兵,被秦王政任用為將領,為秦國東征西討,多有戰功,為戰國著名軍事將領之一。
他曾率軍多次攻趙。
秦王政十一年時,王翦率軍攻打趙國閼與,大破趙軍,拔九城。
當王翦的大軍攻趙時,趙在遷的領導下已經衰落,他看不清秦的虎狼之心,不能團結共同對付秦國,卻因瑣事與燕國爭論不休,以致交戰數年,兩敗俱傷,秦國漁翁得利,乘隙而入,蠶食趙國土地,趙已無抗秦之力。
然而秦滅趙並不順利,主要原因就是趙國還有一位大將李牧。
李牧,是戰國時期一代名將,有勇有謀,繼廉頗之後為趙國大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