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這樣做,不明顯是要挾劉邦嗎?
意思就是你得給我封賞,我才會幫你打仗。
本來劉邦就已經不高興,又被韓信這麼一搞,你說劉邦心裡怎麼過得去?
幸虧張良在旁邊提醒劉邦忍住。
否則的話,劉邦可能當場就和他翻臉了,結果一定是兩敗俱傷。
後來劉邦統一天下後,把他從齊王改為楚王,韓信就應該看出劉邦對他不放心。
事實也是這樣,韓信的性格決定了他不會像李靖那樣無慾無求。
韓信真要聰明懂政治的話,就不應該死死盯著兵權不放。
雖不至於像張良那樣要求歸隱,至少在交兵權上表個態。
表個態,也能讓劉邦滿意。
可是他沒有。
他始終沒有。
後來異姓諸侯造反。
韓王信造反,彭越造反,英布造反。
這個過程中,他並沒有反,但他一直和彭越英布等人眉來眼去,舉棋不定。
如果韓信在政治上是成熟的,那麼他必須要有一個明確的抉擇。
要麼始終忠於劉邦,向劉邦坦露心聲,永遠不會背叛。
要麼就下定決心,打心裡堅定自己的想法,和彭越、英布一起造反。
千萬不能猶豫不決,彷徨觀瞻。
彷徨觀瞻的結果,就是等著劉邦一個一個的收拾他們。
還有,當韓信被貶為淮陰侯的時候,他就應該吸取教訓了。
他就應該明白,劉邦已經對他非常不滿意了。
但他依然沒有吸取任何教訓,既不表忠,也不造反。
那結果不就是尋死嗎?
華夏封建古時社會是一個集權社會。
天下只有一個皇帝,只有一個主人。
如果你當不了皇帝的時候,你就只能當一個忠誠的大臣。
當你想當皇帝的時候,你就要有當皇帝的規劃、膽識和眼光。
韓信什麼也看不清楚,連蕭何和呂后是什麼樣的人,他也看不清楚。